人生来就很弱小,老时亦孱弱,一直都强大的人永远不存在。
那么,当大部分时间都很弱小的我们,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我们该怎么行动,才能不受对方欺负甚至战胜敌人呢?
或许,了解黄帝战胜蚩尤的实用价值后,我们会获得切实可行的答案。
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远古时代,当时的中国大陆,人类有三大较为强盛的族群,他们分别是夏族、夷族和苗族。
其中,夏族诸部落的联盟首领是炎帝榆罔,其部族多活动于河南省西部、甘肃省陕西省南部、山西省南部;而夷族,其部族活动于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至于苗族诸部落的联盟首领是蚩尤,其部族活动于河南省中南部、湖北省、湖南省等地。
当时中国大陆上的人们,已懂得种植粟和水稻来生产食物,并注意去游牧打猎来开拓副业饮食,防止天灾导致庄稼歉收,进而导致饮食短缺的情况。
鉴于当时人们以种植庄稼、游牧打猎为生,所以各部落人民自然对河南省平原这块较为适宜耕种、适宜打猎游牧的地方更加看重。
于是,夏族的炎帝部落和苗族的蚩尤部落,均向中原腹地发展各自的势力。
在两方的发展过程中,夏族、苗族两族群的各部落人民,难免在肥沃土地、多野兽森林、生产粮食、打猎猎物、放牧牲畜等资源的争夺、抢占等方面产生矛盾,当众多较小的矛盾逐渐积累,累积到两边族群的联盟首领及各自人民均对对方恨之入骨,且急欲除对方而后快时,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起初,夏族的联盟首领炎帝榆罔,被苗族的联盟首领蚩尤击败。
眼看夏族就要被蚩尤统率的苗族征服,危难之际,夏族的黄帝部落中,一位名叫公孙轩辕的智谋之士挺身而出,他重新整合了濒临崩溃的夏族各部落,随后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夏族战胜了苗族。
黄帝战胜蚩尤,是华夏民族定鼎中原的奠基之战。
那么,为什么夏族黄帝部落的公孙轩辕能够战胜苗族的蚩尤呢?
首先,了解蚩尤战胜榆罔的原因,是黄帝公孙轩辕战胜蚩尤的基础。
炎帝部落的榆罔被蚩尤打败,原因有二:
其一,相斗于内,则力弱于外,以内斗纷争之夏族各部落,去对抗团结勇悍之苗族各部落,结果可想而知,必败。
当时的夏族各部落人民,以炎帝部落的榆罔为联盟盟主,不过,各部落首领与榆罔,并没有君臣高下之分,即榆罔没有支配控制其他部落首领的权利,各部落首领也没有听从榆罔之命令行事的义务。
各部落首领,在参加盟会时,仅受共同宣誓之盟约的脆弱约束。
如此一来,一个联盟族群各部落整体实力的发挥,就依赖盟主的崇高威望英明领导和各部落首领自发的团结友爱和谐奋进。
可是,榆罔不是一个拥有高超领导能力的盟主。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即炎帝榆罔)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可见,夏族各部落在灭族危机来临前,没有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意识和精神,更可悲的是,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他们各自为政互相争斗,皆欲称霸一方唯己独尊,面对此情况,榆罔威望日衰无可奈何。
而反观当时的苗族,蚩尤已能够联合八十一个部落共同进退,据此可见蚩尤具有高超的领导能力,且能团结大多数部族为本族人的生存空间齐心协力浴血拼杀。
因此,团结奋进首领较强的苗族,自然能战胜内斗不已首领较弱的夏族。
其二,苗族人的武器装备较为先进。
当时的苗族人,由于活动于长江中游(今湖北省、湖南省)等地,当地铁、铜、锑、辰砂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所以苗族人在用火焚烧森林时,一些熔点较低的地表金属被火熔化后,又凝固为坚硬的固体,一些苗族人捡起这些金属固体去生产粮食、游猎打仗时,竟发现金属工具比原来的石制工具顺手耐用。
受此启发,苗族人懂得在采集矿石后,先灼烧之使矿石熔化,然后以之前的石器工具为模板,将金属熔液灌注打造成金属工具,用以对内进行生产粮食、对外进行狩猎打仗等行动。
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苗族人率先懂得冶炼金属、制造金属武器。
而反观当时的夏族各部落,由于其活跃区域金属矿产资源不多,所以大多数部落还是使用木制、石制工具生产粮食,使用木头、石头磨制的武器游猎打仗。
如此,在战争中,蚩尤统率的使用金属武器(如刀枪大弩、金属盔甲等)的苗族步兵,往往能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在徒步近战中,将使用石制木制武器的敌军击败,且自身损失还小。
就这样,族群内部四分五裂、自身领导能力不强、部族武器落后的榆罔,毫不意外地被内部团结、领导有方、武器先进的蚩尤击败了。
随后,蚩尤带领部族向河南地区挺进,自称炎帝,大有取代榆罔统领夏族各部落之势,面对如此不利局势,战败无奈的榆罔,只好向居住于河北的夏族部落黄帝求救。
其次,吸取蚩尤成功的经验和榆罔失败的教训,博采众长地发展自己团结四方,是黄帝先制定战略战术、再战胜蚩尤的重要保障。
知晓了炎帝部落榆罔的败因,黄帝部落的公孙轩辕就懂得吸取失败教训严禁各部族内斗纷争,继而以缩小差距、增加作战获胜概率为目的来学敌长技以制敌;
关于学敌长技以制敌:鉴于蚩尤战胜榆罔时能够团结八十一个部族的人民集体对外团结作战,且战胜内斗不已的夏族各部落。
所以黄帝在收容炎帝部落残兵败将的同时,既懂得以拯危救困为号召团结各部族救亡图存,以报仇雪耻为名义激发各部族的奋勇抗战精神,又能将各部族在大敌当前时期的纷争内斗禁绝,如此,黄帝部落终能集中夏族所有人力、凝聚人心,去对抗外敌。
知晓了苗族盟主蚩尤的胜因,公孙轩辕就能根据对手的特点,去有的放矢地训练士兵,进而制定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鉴于蚩尤战胜榆罔时,使用金属武器装备(大刀枪戟)的苗族步兵能够轻松击败使用石制木制武器的夏族步兵。
于是,黄帝部落的公孙轩辕便改变兵种战术,不再以步兵携带石制木制武器与装备精良的苗族步兵针锋相对地死打硬拼。
为了克敌制胜,公孙轩辕经过悉心思考反复实践,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战术:即命令各部族大规模制造弓箭,并将驯化的牛马套上驾具拉着马车,载着使用弓箭的军队与敌军进行远战,在用弓箭射击敌军装备薄弱处(眼睛、口鼻、四肢关节处)后,就立即跑开,跑开时与敌军保持安全距离持续远射敌军,等到追击己军的敌军筋疲力竭伤痕累累时,手持石制木制武器的夏族军队再驱车靠近敌军,继而下车步战,如此一来,筋疲力竭伤痕累累的敌军拿着沉重的金属武器勉强应战,而养精蓄锐身体完好的夏族军队拿着轻便灵活的石制木制武器游刃有余地攻击敌军或伤或疲之处,如此一来,作战结局可想而知。
克敌战术制定好后,公孙轩辕就开始筹划宏观上的克敌战略。
鉴于以蚩尤九黎部族为首的苗族各部落长期生活在长江中游的南方之地,对北方大地的天气、气候、地形不了解,且刚刚以死打硬拼的步兵近战战术击败以炎帝为首的夏族诸部落,正处于目中无人傲气正盛的自负心态中。
所以,公孙轩辕针对蚩尤军的这三大弱点,制定出了克敌制胜的战略:首先,与敌作战时连续佯败,招诱自大易追击之敌至北方某地,待装备沉重金属武器的敌军步兵在经历长途行军的疲劳损伤、北方陌生天气或地形的困扰、陌生环境或条件导致的水土不服等众多不利因素削弱而实力大减后,再寻找有利时机挥军合击,争取一举击垮敌军。
就这样,黄帝部落的公孙轩辕,以蚩尤之成功经验和榆罔之失败教训为精神食粮,仔细推敲反复实践,终于创造出了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这些高明的战略战术,是黄帝战胜蚩尤的重要保障。
最后,榆罔的失败后知耻而后勇,公孙轩辕的高超领导力、声望感召力、对战胜战败双方经验教训的总结能力、克敌制胜战略战术的巧妙制定能力,夏族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及各自统属诸部落的精诚团结、行动力高强,是将公孙轩辕之战略战术贯彻执行进而击败蚩尤大军的主要原因。
距今约4600多年前的一天,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联合夏族各部落起兵,开始了存亡救绝反攻蚩尤的战争。
战争一开始,在黄帝的指挥下,夏族少数步兵照旧拿着石制木制的武器攻击蚩尤统率的苗族诸部落联军。
待蚩尤大军将夏族步兵打得七零八落、且意欲大肆杀戮时,夏族步兵开始有秩序地佯败撤退,与此同时,早已熟练驱动战车的夏族军士,驾驭着牛马、载着数名操弓战士的战车弓兵向攻势正猛的蚩尤大军射箭,夏族军的射击部位极为刁钻,均是眼睛、口鼻、四肢关节处。
由于事出突然猝不及防,蚩尤大军前锋中箭后非死即伤,这些伤兵的顿挫,迟滞了后续军队的进攻。
趁此时机,战车兵绝不恋战也掉头撤退。
看到煮熟的鸭子飞了,新的鸭子竟敢占完便宜就走,蚩尤大军一不服气、二为雪耻,遂奋勇追击。
眼看夏族军越跑越远,装备沉重(金属武器)的蚩尤军正要停止追击,这时,夏族步兵再次前来接战,于是,战意正浓意犹未尽的蚩尤军继续迎战。
可就在夏族步兵不占上风时,他们又在未败之时“仓皇”撤退,然后,战车兵再次张弓搭箭射击敌军,来掩护步兵撤退,然后跟着撤退,不与蚩尤军死打硬拼,两次接战均作战不利的蚩尤军再次被耍颇为不甘心,遂继续徒步追击。
就这样,连番如此作战的夏族军一直向北边战边退,而一直不甘心失利、想大获全胜的蚩尤军则一直边战边追击,如此,黄帝与炎帝及附属诸部落的联军九战九“败”。
终于,形如强弩之末的蚩尤军,与夏族主力军遭遇于涿鹿。
此时的蚩尤军,因自负轻敌屡屡追击夏族步兵而被战车兵射得伤痕累累,因装备沉重武器远途步行行军而疲惫不堪,更为不利的是,北方陌生环境导致不少蚩尤大军的士兵水土不服体弱生病,陌生的地形,令蚩尤军难以占据有利地形随机应变。
糟糕的情况还有,因与河北人语言不通,蚩尤军难以获得当地人为向导帮助行军,部队行军途中的伤亡损耗也因远离老基地而难以及时得到修养补充,此外,河北的天气也开始朝着南方蚩尤军不熟悉的情况变化着。
一天,北方大地突然飞沙走石狂风大起,竟呈遮天蔽日凶猛向南狠刮之势。
这时,只听擂鼓声大振,在攻势朝南的战车上养精蓄锐(只射过箭),在山地中埋伏已久的夏族步兵主力,纷纷闻鼓声出阵,皆手持石制木制的刀剑矛斧,向南朝苗族士兵的受伤疲累生病之处迅猛攻击。
蚩尤的苗族军在进入河北平原后,在原有伤病疲累难得修养的基础上,骤遇强烈的沙尘风迎面吹来,一感眯眼作战力不从心,二感鬼神驱风心虚害怕,三感被敌攻击弱点难以反击,虽然,在蚩尤头戴牛角盔、身披合金甲胄的英勇冲击下,在九黎部族军紧随其后的奋勇拼杀下,苗族军将勇兵悍地凭借优势装备继续顽强死战,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百战已疲之师终难敌武器虽劣但龙精虎猛之精兵。
终于,疲累伤残交加势弱已极的蚩尤大军,被蓄锐已久勇猛决战的黄帝大军击败。
战后,黄帝擒杀了蚩尤,苗族诸部落群龙无首,遂狼狈逃回旧地。
黄帝战胜蚩尤,是华夏民族定鼎中原腹地的奠基之战,是华夏文明得以发展壮大的肇基之战。
夏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稳固了在中原的统治区域后,公孙轩辕和榆罔得以各展所长,榆罔领导夏族百姓由游猎为主、种庄稼为副的危险型生活转变为以游猎为副、以种庄稼为主的安全型生活;公孙轩辕领导百姓由在恶劣山洞生活为主、在简陋茅屋生活为副的凄苦生活,转变为在宽敞木屋生活为主、在简陋茅屋生活为副的优越生活;此外,他们还教导人们过上了从用兽皮遮蔽身体到穿纺织衣服、从用结绳记事到写文字记事的文明生活。
从此,华夏族人民由野蛮转为文明,由弱小变为强大,由愚昧渐为睿智,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来源于黄帝战胜蚩尤这一战。
值得深究的是,黄帝战胜蚩尤的战略战术,不仅在当时价值不菲,在后世亦被别人多次借鉴。
公元前221年,在平定六国后,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继续派国尉屠睢率军50万攻略岭南。
面对装备先进、训练精锐的秦军,百越军民在与秦军初次接触大败亏输后,就不再与秦军死打硬拼地战个痛快。
相反,百越军民极力避免与秦军直接对战,他们开始后撤并藏兵于密林中,寻找时机偷袭懈怠的秦军及其运输部队。
如此,防不胜防的秦军部分将士,要么在吃饭睡觉时被百越军民射毒箭偷袭致死,要么因粮食供应被断而体力不济地被百越军民杀死。
于是,秦军全体将士衣不解甲、马不解鞍地轮流警惕、顽强奋战了数年。
虽然不久后,秦始皇开凿灵渠,通过水路运输军资,保障了岭南秦军的后勤供应,但面对百越军民依托丛林、丘陵等有利地形实行的游击战术,秦军依旧束手无策。
公元前214年,秦将屠睢在运输粮草过程中,被途中埋伏已久之百越军民发射的毒箭射死。
也就是说,百越军民运用这种类似于黄帝战蚩尤的战术,成功将秦军首领击毙。
无独有偶,解放战争中,装备落后之共产党军与装备先进之国民党军的较量,也颇有古代黄帝军与蚩尤军作战之风。
1946年6月,在蒋介石的指挥下,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向共产党解放区发动进攻。
由于装备落后、势小人少,共产党军队大多都不与国民党军正面决战,他们遵从毛泽东、彭德怀、林彪、李先念等领导的指挥,主动撤离关键据点,向山区、乡村和林中隐蔽。
待国民党军留部分军队进占各据点,派主力部队进攻山中、乡村、林中的共产党军时,共产党军小股部队开始骚扰游击敌军,而主力部队在险要之地埋伏待敌,待小股部队引诱疲惫不堪的国民党分支军队进至伏击区时,数倍于敌的共产党军便全军出击,一举将国军击溃,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随后,共产党军如此以战养战地打扫战场,继续以相同或类似战术蚕食鲸吞国民党各路支军。
如此,林彪率东北共军先北撤再击败杜聿明、陈诚、廖耀湘的国军,彭德怀率西北共军先北撤再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连续击败胡宗南所率国军,陈毅、粟裕率华东共军先东撤再在孟良崮击败张灵甫的精锐之师……
就这样,共产党军得以积无数小胜为大胜、胜敌而益强地逐渐由少变多,由装备落后变装备精良,为后来清除国民党势力、统一中国大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个战场的局势,可以得出,共产党军对付国民党军,均有如黄帝战蚩尤一般先主动后撤诱敌疲敌、保存实力,再待敌诱敌来攻以疲敌实力,最后在敌人进攻途中人困马乏、补给不足时,集中优势兵力聚歼各路来犯之敌的作战路数。
可以说,黄帝击败蚩尤的战略战术,即使在四五千年后,依然闪耀着实用价值颇高、助共产党统一南北再造乾坤的光辉。
新中国之诞生,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军那如黄帝军那样以弱胜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可以说,黄帝战胜蚩尤的战略战术,不仅是华夏民族定鼎中原茁壮成长的精神宝藏,也是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成功建立新中国的文化瑰宝。
那么,言归正传,当我们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我们该怎么行动,才能不受对方欺负甚至战胜敌人呢?
第一,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比敌我双方五事七计,方可判断双方孰胜孰负。即先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对手或敌人的优点及弱点;再深刻反省自己,询问身边亲近之人(必要时,也可从敌人口中探知自己特点),透彻了解自己的长处、优势及不足之处,然后反躬自省地改进自己,能取长补短最好(如黄帝借蚩尤外患激励原本内斗的夏族各部落团结御侮),不能取长补短,就扬长避短(如黄帝先回避不擅长之近战,以己军擅长的远程兵器对付蚩尤的近战兵器;再回避己军不擅长的死打硬拼战术,以诱敌深入围而聚歼的战术对付蚩尤的恃强凌弱死打硬拼)。
第二,战略战术是决胜关键!在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同时训练自己的行动力、抗挫折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保证实施战略战术时能够贯彻执行,能够切实有效地击败对手。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
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所制定的战略战术,及人对所制定战略战术的照计划执行程度和应变执行程度。
所以,在了解敌我双方的基础上,战略战术的科学制定和贯彻执行,是决胜的关键。
孙子兵法:对敌,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也就是说,在了解敌人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克敌战略战术:
遇到贪利的敌人,就以利诱之,再埋伏兵于要地,突而袭之;
遇到内部混乱的敌人,就趁机攻灭或收编敌人;
遇到防备坚实的敌人,就做好全方位的防备以待敌;
遇到强大难制的敌人,就先避其锋芒,不与其硬碰硬对战;
遇到易怒的敌人,就想方设法激怒对方,令对方盛怒之下犯错出昏招时,趁机打败敌人;
遇到谦卑的敌人,就更谦卑谨慎地待敌,令其骄傲,待其目中无人地自傲不备时,趁机击败对手;
遇到修整完好、精力充沛的敌人,就派小股部队突袭其粮草基地、战略要地等重要地方,迫使对方疲于奔命地赶来救援,敌方一来就撤,敌方撤回基地就攻重要地方,多次疲敌来攻,令敌疲惫不堪时,再出动主力军与疲敌交战,战而胜之;
遇到关系亲密的敌人,就派出间谍散布谣言,离间敌人内部之间的关系,待敌人内部矛盾激化互相内斗时,趁机进攻敌人,战而胜之。
简而言之,就是遇到什么样的敌人,就相应地找出对方的弱点,利用之,战胜对手。
黄帝对付蚩尤,利用的是蚩尤军装备沉重远途行军易疲惫、骄傲自满易追击、不熟悉河北各方面情况等弱点,采用诱而战之,撤而疲之,疲而胜之的战略战术。
百越人击毙秦军首领屠睢,利用的是秦军后勤供应困难、难以久战、装备虽精良但难脱难穿等弱点,采用扰敌粮道,频繁干扰,待秦军疲惫不堪防不胜防时偷袭秦军首领,擒贼擒王的战略战术。
共产党军战胜国民党军,利用的是国军分兵占领要地时兵力分散、分兵追击共军时兵力不足疲惫不堪、装备精良受地形影响较大且易被缴获等弱点,采用主动后撤避敌锋芒、伏击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国军、缴获国军装备后胜敌而益强的战略战术。
总之,在了解敌人的基础上,针对敌人的弱点,相对应地制定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同时训练自己的行动力、抗挫折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保证实施战略战术时能够贯彻执行,能够切实有效地击败对手。
第三,要坚持胜敌而益强的基本态度。战胜强敌后,不断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对外开放的态度不断增强自身优势、改进劣势,坚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地提升自己,方是变强的王道。
清朝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后,乾隆帝开始滋生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无聊骄傲感,同时本着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弱智态度,乾隆帝对内固步自封,对外拒绝英使马戛尔尼的开放请求,坚持闭关锁国的愚昧国策,以大兴文字狱阉割国人思想自由、开拓进取之风,以修四库全书阉割中国传统文化,以重农抑商打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以重用和珅腐化堕落官场的贪污受贿之风……
后来,其继任者嘉庆帝、道光帝谨守祖宗成法,不敢逾矩。
如此,清朝的科技文化、生产力开始原地踏步式发展,而西方欧洲各国、美国及日本则通过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迅速提升了各自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力。
于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积贫积弱的清朝屡战屡败,遂被迫对英国割地求和;随后,英、法、俄、美等西方列强及日本,开始轮番攻击中国,而中国在应对外患中割地赔款不断、丧权辱国不绝,中国人险些沦为亡国奴。
所以,如果我们不吸取清朝的教训,在战胜强敌后,也跟着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地自高自大,那么我们将重蹈清朝屡战屡败、卖国求荣的可耻覆辙。
孙子兵法:无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击败敌人是值得自豪,不过如黄帝、炎帝般取长补短地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如新中国在朝鲜击败美国、在珍宝岛击败苏联、在西南击败越南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地学习强者,追赶强者,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更先进、更发达,这才是标本兼治的变强之道。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