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因此推导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如日本“脱欧入亚”则是错误的结论,实际上,这种提法是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否定,好像晚清中国改革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全盘西化”的结果。为此,中国提出了不彻底的变革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明治维新的领袖福泽谕吉则喊出更为彻底的变革思想“脱亚入欧”,该读者还评论了一句,如果在中国提出“脱亚入欧”这样的想法,肯定会被打为“汉奸”。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部中华血泪史,每次读起近代史,心情都是十分沉重,这一百多年,过得实在是太憋屈了,尤其随着现在中华崛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更是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感到困惑。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全盘西化”的结果?

今天看到一个评论,读者评论说近代中日两国被列强打开国门后,几乎在同时进行了变革,中国搞“洋务运动”,日本搞“明治维新”,遗憾的是中国民族性有根深蒂固的自大,导致我们很难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为此,中国提出了不彻底的变革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明治维新的领袖福泽谕吉则喊出更为彻底的变革思想“脱亚入欧”,该读者还评论了一句,如果在中国提出“脱亚入欧”这样的想法,肯定会被打为“汉奸”。

从中日近代对比的结果来说,这段话看似很正确,中国洋务运动的确是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成功了。

以事实来说,洋务运动的确不彻底,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强”“求富”,而日本则从明治维新后逐渐崛起,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表现更是一览无余。

然而,因此推导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如日本“脱欧入亚”则是错误的结论,实际上,这种提法是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否定,好像晚清中国改革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全盘西化”的结果。


这位读者的思想,恐怕也是深受外国史学思想的影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对于亚洲历史研究比较上心的国家,必然是日本,日本一直秉承着“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的思想,故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人是费尽心机得去搞臭中国的历史,以便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提供合法依据。

比较可悲的是,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极端否定,反而很适合中国的口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中国历史全是垃圾的说法不绝于耳,“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

我相信,即使是现在,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史观,认为中国历史是一部糟粕的历史,中国古代人都是愚昧无知的,老百姓始终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也是一种偏见。

人们忽视的是,在中国古人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时候,同时代的外国人也是上刀山下火海,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比中国更差劲。


回归到问题的本身,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何败给了日本的“脱亚入欧”?

实际上,这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在下面我将会一一进行解释。

晚清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否可行?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思想,是一种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和利用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如果不带有偏见的去解读,跟现在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中国,引发剧烈的思想碰撞,很多人都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的,应该全部抛弃,而吸取西学,另一方面则认为,传统文化能够流行几千年,是中国的立足之本,不应该被西学所干扰。


相对来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折中性,但却是十分有智慧的,中庸本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

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国古代,汉朝曾开辟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交流,唐朝时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是文化上的交流,然而从明清以来,中国逐渐进行闭关锁国,放弃了与世界的交流,最后被人落下。

也就是说,不是我们的文化落后了,而是封闭使得我们落后,只要门户打开,展开交流,我们依然能够不断自我更新。

事实证明,从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进入快速近代化的时期,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即从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将近三十年没有爆发战争的清王朝甚至打造出一个“同治中兴”。


在189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8968万两,支出7935万两,基本实现财政平衡,清政府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必然能够不断学习西方,不断自我进化,从而完成近代化转型。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确值得反思,在具体执行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借鉴,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每一步改革必然都是困难重重,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不能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就全盘否定,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一大堆,谁敢保证哪一个就是根本性的因素。

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不是不可行,更不能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

日本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真的是因为“脱亚入欧”?

我们不能否定的是,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是在逐渐进步的,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发展的。

中断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其实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高达两亿多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直接将中国经济带入深渊。

对于日本能够取得这场胜利,很多人归功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倡导“全面西化”的社会浪潮中,日本人积极翻译西方著作,大量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脱欧入亚”的口号。这个思想也被当作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论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的确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甲午战争的胜利就是“脱亚入欧”的功劳,在晚清“同治中兴”时,清政府也曾打败过西方强国法国,东西方的战争并不一定就是东方不如西方。

事实上,日本也没有全盘西化,即使是福泽谕吉本人,也一再强调,要鼓励日本人发扬独立精神,保持在列强环伺下的民族独立,在明治维新中,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糟粕思想。


尽管日本口口声声喊着“脱欧入亚”,其实不过是一种障眼法,在实操的时候,跟洋务运动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日本传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即使实行比较激进的文化改革,阻力也比较少,这其实也是“没有文化”的优点。

真正促使日本打败清政府的,并不是文化,而是军国主义!比如日本一直提倡的所谓“武士道精神”,并不是全盘西化的舶来品,而是根植于日本人骨子里的强盗文化,假如日本真的“脱亚入欧”,为何还会口口声声武士道,随时准备为天皇效忠,而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中,没有任何一国的国民会有这种对君主愚忠的思想。

在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日本的内战始终没有结束,直到1877年,西南战争结束,日本完成了由天皇主导的军国主义的建设了。随即日本就把军备放到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更多的钱花到了军备上,明治维新中后期,日本军费预算一度占到政府经费的45%,几乎一半的财政全部用来发展军事。

在甲午海战中,表现最亮眼的军舰日本的吉野号,坊间传闻说是李鸿章本想购买,后来因为资金不足,最终为日本人所购买,实际上,清政府当时想要购买的军舰并不比吉野号差多少。只不过,当时的清政府在北洋水师建成之后,再无购买军舰的打算。


相比之下,日本更热衷于扩充军备,日本在1891年的时候,提出要购买吉野号,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为此日本天皇省吃俭用,并且发动民众集资购买,在举国努力下日本于1893年成功将吉野号开回国内。紧接着在1894年的战争中,吉野号作为最新式的战舰,在海战中所向披靡。

可以说,甲午海战并不是清朝经济实力不如日本,而是在军备上不如日本,实际上,如果清政府也能够像日本这样发展军备,未必会输给日本。

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历史通常都是胜利者改写的,在针对甲午战争胜利的原因上,日本及西方国家都坚称因为日本“全盘西化”所以才战胜清政府,然后只要随便找出一些“洋务运动”中存在的诟病,大体就完全证明了他们的论点,而对于日本在战前大力发展军备的军国主义行径闭口不提。

从而,对中国的历史评价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这不是客观而公正的,而是带着赤裸裸的污蔑!

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必然要带着批判的思想去审视,但绝对不是外国学者的这番诋毁。批判和诋毁是两码事!


前几天看到有一套日本学者宫本一夫写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书目,看到这个日本学者写的历史,也是有点意外,里面的内容却着实让人警惕,在这套书里面,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兜售自己的私货,甚至是在为日寇侵华提供理论支持。

实际上,日本篡改历史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已经是作案的“老手”,比如对于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巨额赔款去向,在坊间一直流传为用于教育,从大概率上讲,这就是一则谎言,甲午战争的赔款,大部分都用于军备扩张了,这也是为何到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时,日本能够最终战胜俄国。

这也再次印证,综合国力并不强大的日本,还是依靠军国主义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对于外国人写得历史,我们还是要抱着谨慎、怀疑的态度,我十分喜欢中国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开头写的那一段话: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对于我们当代历史普及作者来说,让人们了解真实的历史,而不被人篡改的,实在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