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次的见面没有任何效果,朱湘还是不同意婚事,但是刘霓君却认准了这个人,或许是因为约定,但更多的还是朱湘的才华。虽然两人意见不一,但是哥哥还是十分照顾朱湘的。

他极具才华,但又极度自负。16岁即考入清华大学,又获得赴美留学资格。本是十分得意的一生,却因满腔才情使得他将自于怪圈中,蔑视金钱,最终却死在了穷上。

他是朱湘。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令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然而他的人品却受到了梁实秋的质疑。在梁实秋的口中,他是一个脾气古怪,不能融入社会的人。这是怎么回事?这位才子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1904年,朱湘在湖南出生了。三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艰难生活。十岁那年,母亲又离开了人世。年幼的朱湘只好由哥哥照顾。哥哥比他大很多,那时候哥哥已经成家。或许是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大的原因,他与哥哥在很多事情上意见都不相同。

哥哥总会拿出兄长的架子来教育他,而他年纪虽小,但并不惧怕如父的兄长。每次意见不合时,两人都互相不肯退让,最后总是落得很不开心。或许是父母的接连去世,与哥哥的沟通又很不顺畅,这样的经历使得原本就有些执拗的朱湘性格更加怪+僻。

虽然两人意见不一,但是哥哥还是十分照顾朱湘的。朱湘在哥哥家里,吃得好、住得好,哥哥还支持他念书。朱湘对于学问上很有天赋,16岁那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


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哥哥应该为弟弟的成就而高兴,自己也算是完成一件大事,无愧于父母了。但是那时候,兄弟俩又在闹矛盾。原来,早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就与自己的朋友有了约定。他们相约,还未出生的孩子如果同为男性就是兄弟,同为女性就是姐妹,如果性别不同,那就要结成夫妻。偏巧对方是个姑娘,叫做刘霓君。

在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既然说出了就要实现的。因此,哥哥认为弟弟应该履行去世父亲的约定,不可让已故的父亲背上不讲信义的恶名。然而朱湘并不同意。他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他向往的是自由的爱情。对于旧时的这一套,他根本不放在眼里。这时候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哥哥没办法,只好提出婚事暂时缓一缓。

来到清华之后,朱湘接触到了更加开明的教育,这使得他更不能接受父亲和哥哥的安排了。他写信给哥哥,拒绝这门婚事,不想哥哥却带着刘霓君来到清华找他。当时他在诗坛已经小有名气,刘霓君读过他的作品,认为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可是眼前这个人却对自己完全没有感觉,只觉得尴尬而已。


这一次的见面没有任何效果,朱湘还是不同意婚事,但是刘霓君却认准了这个人,或许是因为约定,但更多的还是朱湘的才华。

那时候,朱湘在学校里十分有名。但也是因为才情,他常常发表一些过于自负的言论。他认为清华不过是单调死板的学习而已,没有生机、没有热情。身边的人多次劝说,学校也常劝他收敛,但他依然不改作风,还经常逃课等等。最后,清华只好将其开除了。

落得如此结果的朱湘感到十分丢脸,他不肯回老家,转而去了上海。在那里,他去见了同样在上海的刘霓君。原来,刘霓君的父亲去世,兄长继承了家业,竟狠心赶她出了家门。原本根本不会劳动的她那时候为了生活,只好去洗衣房工作。她双手不再细嫩,脸上也有了苦难之后的风尘,但是朱湘此时对她的感觉却大有转变。

在诗坛有了一些成就后,朱湘就常常去看望刘霓君,有一次,正好她生病了,看着病中憔悴的刘霓君,朱湘的心里起了一些波澜。或许正如他后来在写给刘霓君信中所说,精致的她丝毫不引起他的注意,反倒是朴实的样子,是他最爱的模样。两人很快结婚了。


婚后的一段日子,是两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当时朱湘的诗作被认可,他自己因此出名,妻子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当时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又恢复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身份,并得到了赴美留学三年的机会。那时候的他,确实相当得意。

可惜,只到了美国一年,他就结束了留学生涯。当时正是美国人排华最严重的时候,一位教授公然批判中国,朱湘愤怒地离开了那所学校,转入了芝加哥大学。然而在那里,人们都说他人品不好,没有人愿与他接触。因此,朱湘只好回国了。

然而这对于朱湘来说,或许是一场相思的终结。这一年时间里,他与妻子书信往来94封,互相倾诉思念之苦。这些信后来被收录成册,其中的语言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情书。

回国后,朱湘来到安徽大学。这时候他才26岁,就担任英文系主任,工资每月300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然而因为学校的一些调整,刘霓君又一次大骂学校,这一次,刘霓君离开之后,就没有了更好的去处了。他只好以稿费养家,而且从不主动结算。妻子只好再出去工作,不久又发现有了第三个孩子。经济压力让夫妻俩十分痛苦,然而更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

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了,之前还有一个孩子因为生病没钱医治而夭折。接连的打击让夫妻俩抬不起头来,一天,在一艘轮船上,朱湘跳了下去。

这之后,再也没有了妻子的埋怨,金钱的困扰,人际的虚伪。朱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女作家谢冰莹评价他因穷而死。而那一年,他才29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