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博易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東魏司徒、河南大將軍、大行臺侯景其人右足偏短,不擅騎射,但有謀略。當時的名將如高敖曹、彭樂等都勇冠一時,而侯景卻看不起他們,往往輕蔑地說:“這些傢伙就像豬一樣東奔西跑,能做出什麼事來!”又曾對丞相高歡說:“給我三萬兵就可以橫行天下,渡過長江捉住蕭衍這老傢伙,讓他來做太平寺主。”高歡則給他十萬令其統領河南,權力之大已是自己的一半。
侯景向來看不起高澄,曾經對司馬子如說:“高王在,我不敢有異心;高王過世,這鮮卑小子怎能與我共事”,子如立刻堵上他的嘴。
待高歡病重,高澄僞造了高歡的書信召回侯景。侯景和高歡曾約定:“我在外帶兵期間定會有人假傳信息,請在所賜書信中加小點”,高澄的僞書沒有點,侯景就知道有詐;又聽說高歡病重,於是用其行臺郎穎川王偉之計擁兵自重。
高歡死後,侯景因爲和繼位的高澄本就不和投靠西魏去了,但是人家沒要他,侯景竟轉而向梁武帝請降,要說這臉皮也當真是“神來之筆”,好像賣不出去自己找買家一樣。他的籌碼是十餘州的土地以及將來可能統一天下的前景,梁朝內部一直有各種反對意見,而且以侯景的爲人市價幾乎得拿擔保平倉,但是梁武帝還是接受了,並給予了厚待。結果,梁朝並沒有從侯景那裏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反而是侯景一貫向朝廷索要物資。
侯景在梁朝得到了休養生息並且壯大了實力,卻因爲梁和東魏關係的緩和感覺到了威脅,最終決定起兵造反。
而當時的梁朝自建立以來近五十年未有過戰事,經歷了最初的驚慌失措,朝延倉猝應戰,經過激戰,侯景攻破了臺城,控制了梁武帝父子和百官。
梁武帝雖然被後景控制住了,並沒有被嚇尿,骨氣還是有的,也正因爲如此侯景倒有所忌憚,他想給自己的親信封官,但梁武帝就是不答應,說來也奇怪,不知心中有何顧忌並沒有怎麼逼迫梁武帝。
太子入見武帝,哭着勸諫武帝別那麼強硬。武帝怒道:“誰讓你來的?若社稷有靈,還應當復國;如其不然,流淚又有什麼用?”
侯景派軍士入直省中,有人驅驢馬、帶弓刀出入宮廷。武帝覺得奇怪,問是什麼人,直閣將軍周石珍答說:“是侯丞相的甲士。”武帝大怒,叱責道:“侯景就是侯景,哪來的丞相?”
如此以來梁武帝的左右都很害怕,也因此梁武帝的各種需求後來很難滿足,連飲食也多被裁減,終於憂憤成疾。
五月丙辰,梁武帝睡在淨居殿,口苦,要蜜而不得,連說:“荷!荷!”就此去世,終年八十六。侯景祕不發喪,將靈柩停於昭陽殿,殿外文武官員都沒有知道武帝死訊的。
這是南朝時期江淮地區遭到的最大的一次破壞。人口的急劇減少,《通鑑》的說法是“餓死者什五六”,“存者百無一二”,同時,南朝以來一直都處於和平狀態的建康城及其附近地區也被嚴重破壞了。
梁武帝曾經與達摩祖師論及自己禮佛的果報,達摩祖師說他無論建多少寺廟,抄多少經文,供養多少僧尼,這套不過是“如影隨形”罷了,拆了、燒了、遣散了就都跟着沒了。最終還真被達摩祖師說中,梁武帝除了留下一個教訓於聖賢一路並無任何建樹,甚至由於自己的原因不但五十年和平局面蕩然無存而且生靈塗炭、餓殍遍野,建康城被嚴重毀壞。
從易經來看,“太極”爲“本體”也就是老子所謂“抱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到這裏是上乘,能從卦象直接“感而遂通天地”,不外乎陰陽的四種組合,所以大智慧是破相,能把複雜變簡單。
從“四象生八卦”就開始亂七八糟了,爻辭、彖辭一大堆,從這裏入已落下乘,鑽得越深就越“low”,拆解字面更是着相,而梁武帝的切入點正是此處。
爻辭、彖辭皆是“不得已而爲之”,以覺性不在無法直取其意故。所以,聖人要趟出這許多路子來,爲的是儘可能適合更多人不同的根器,所謂“易更三聖”。
但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只見指月手”者越來越多,着相已經夠嚴重了,還要再掰扯誰的相着的“漂亮”。於是“研究”得越深相互攻訐的一身戾氣也就越濃,戾氣越濃相互傾軋之心就越重,於是又反作用於戾氣,如此便會無休止地惡性循環下去。
列子云:“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直達本體”便是。所謂“不二法門無別路”,六十四卦本身就是障眼法。
就看自己盯着哪。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