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人眼中,唐太宗征高句丽之战是以大唐的大败而告终。在韩国的历史剧《帝国的早上》中,高句丽不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带兵反攻进入了长安城,最后使得唐太宗向高句丽跪地求饶。然而,在现实中的唐太宗征高句丽之战可以说是以唐朝的胜利而告终的。这一战已经使得高句丽国力大损。为后来唐高宗灭亡高句丽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唐贞观十六年的时候,高句丽的小弟百济向大唐的藩属国新罗发动了进攻。这场战争中新罗不敌于百济,向宗主国大唐求援。大唐作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对于自己的藩属国被欺负的事情自然不能容忍,李世民派出使者前往调停。但是,狂妄的百济和高句丽拒绝了大唐的调和。于是李世民派出大将李绩和张亮带领唐军从水陆两路一起进攻百济和高句丽。

当大唐征讨高句丽的军队在幽州集结的时候。李世民从洛阳也出发前往前线亲自出战。在唐太宗征高句丽的战争中大唐除了本国的军队外还召集了仆从的国家新罗、契丹等国家的军队一共投入了将近十五万的军队,而高句丽则调集了全国二十万军队投入这场战争中。

战争初始,先锋官张俭带着仆从国的军队在建安城大破高句丽大军,使得高句丽丢弃了数千具尸体而逃走。

与此同时,大将李绩与江夏王李道宗带领着唐军主力从今天的抚顺地区攻入高句丽。高句丽在和唐军主力的战争中被俘虏了将近两万人。

而在唐军连破高句丽大军的时候,唐太宗还在来前线的路上。在李世民到达前线的时候高句丽已经被大唐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了。

李世民来到前线后,出于求稳的考虑,没有听从手下大将的建议直接带兵杀往平壤。而是寻求稳扎稳打。虽然,在大唐的兵锋下,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夺取了高句丽十几座城池。但是,由于军队进展缓慢,当大唐攻破平壤的门户安市的时候,天气已经变得极为寒冷。而大唐军队的后勤也因为天气的原因无法转运到前线。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李世民只能被迫主动的撤兵。

在整个大唐征高句丽的战争中,据统计大唐前后死伤人数大概在两千人左右。而反观高句丽这边,前后被大唐夺取了十几座重要的城市。投入的二十万军队伤亡人数超过五万人,被俘虏的军队更是超过了七万人。两者相加损失人数超过十余万。如果不是天气原因,李世民在这一战中完全可以灭亡高句丽。虽然李世民撤兵了,但是在被大唐军队打击过后的高句丽开始了衰退。而在高宗继位以后,唐军又一次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并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直接灭亡了高句丽。

就是这场大唐以微乎其微的损失几乎灭亡高句丽的战争,落在了韩国人眼中却成了大唐惨败的战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