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曾提出“清华四哲”之说,他们是:陈寅恪、叶企孙、梅贻琦、潘光旦。其中陈寅恪是历史学家,叶企孙是物理学家,梅贻琦则是教育家。至于潘光旦,有人说他是社会学家,因为他当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有人说他是心理学家,因为他翻译过霭理士的名著《性心理学》;还有人说他是民族学家,因为他晚年做出了几项开创性的民族学研究。

陈寅恪 "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有多传奇?

就出身来讲,他的祖父陈宝箴,曾出任湖南巡抚,他的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诗人,“清末四公子”之一。

就学问来讲,他是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诗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就经历来讲,他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流学府任教,人称“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就异秉来讲,他的侄子陈封雄说:“他(陈寅恪)通晓十四五种文字。除英、法、德、日、俄、希腊、匈牙利、土耳其、阿拉伯文外还懂梵、巴利、蒙、藏、满、波斯、突厥等文字……以及许多中亚细亚已经死亡的文字”。

还有件事,抗战爆发,陈寅恪的参考书全部焚毁于战火,几乎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达上千种。

陈寅恪还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凭记忆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和《元白诗稿证笺》等著作。所以,郑天挺称赞他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梅贻琦 “永远的校长”

可以说,没有梅贻琦先生,便没有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黄金时代。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

1909年(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

1914年,梅贻琦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梅贻琦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梅贻琦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大批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他的“大师论”奠定了清华乃至中国大学的办校风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被称为寡言君子,却妙语如虹,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咱们常州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华罗庚,当时只有初中学历,却被他破格召进清华培养,又破格从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后又被破格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直接被聘为教授。

如此用人之魄力,舍梅先生其谁?前清翰林、留美博士;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各门各类的大师齐聚于此,清华园里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盛景。他对于每一个教授都坦诚相待,哪怕意见不一,观念相左,他尊重学术的自由,尊重思想的独立。

叶企孙 老师的老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有23位两弹元勋,其中,有九个是他教出来的学生。

“导弹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卫星之父”赵九章、“氢弹之父”彭桓武、“光学之父”王大珩......甚至包括当代第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他一生为国家培养出的科学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说,中国科学事业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此人即是大师中的大师,中国科学宗师——叶企孙。

潘光旦 优生学家

潘光旦先生,字仲昂,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人,生于1899年8月。父亲潘鸿鼎,曾任清翰林院编修。1905年,潘光旦入罗店镇私塾读书,一年后转到新式学堂学习。1913年依父亲遗命入清华学校读书。1916年,因跳高锻炼受伤感染,右腿截肢。1922年于清华毕业,随后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学习生物学,于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动物学、古生物学和遗传学,于1926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6年归国后,开始在上海地区各大学工作。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教学。在此期间,除讲授优生学、家庭问题等课程外,又逐步另外开设西洋社会思想史、中国儒家社会思想史等课程。

潘光旦曾批评民国时期的社会学只“见社会不见人”。在他看来,个人和社会是两个并立的实体,社会存在的理由和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谋取更好的生活。社会学要“人化”,要多关注人性的问题,才能避免个人成为社会的奴隶。

潘光旦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曾提出“清华四哲”之说,除了陈寅恪、叶企孙和梅贻琦,剩下一位就是潘光旦了。其中陈寅恪是历史学家,叶企孙是物理学家,梅贻琦则是教育家。至于潘光旦,有人说他是社会学家,因为他当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有人说他是心理学家,因为他翻译过霭理士的名著《性心理学》;还有人说他是民族学家,因为他晚年做出了几项开创性的民族学研究。其实,潘光旦自我定位首先是一位优生学家,其他的“家”都是派生出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