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秋明之所以學習書法,是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陳秋明父親和二伯父都能寫一手好字。後來雙方約定見面才知道,對方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很喜歡陳秋明的書法作品,最後,陳秋明創作了一幅毛澤東詩詞《清平樂·平昌》,此幅作品完成後掛於省政府會議廳,與國畫大師關山月的作品相輝映。

今天要聊的主人公叫做陳秋明,他是一名電工卻對書法情有獨鍾,苦練書法60年,成爲一名優秀的書法名家。

陳秋明之所以學習書法,是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陳秋明父親和二伯父都能寫一手好字。在陳秋明眼裏,長輩的字跡很漂亮,簡直就像印出來的一樣。尤其是他二伯父的書法,可以說遠近聞名,更受到鄰里街坊的尊重,還常常邀請他寫春聯、匾額。這些陳秋明都看在眼裏,讓他知道寫一手好字是多麼的重要。

陳秋明從十歲開始接觸書法,而且學習格外認真。他在上小學時,總喜歡搞小動作,不過他的小動作卻與衆不同,因爲他只要看到哪位老師粉筆字寫得漂亮,他就會一直盯住黑板,右手則伸進課桌下面的抽屜裏,跟着老師一筆一畫地學習寫字。

後來陳秋明去參軍,部隊復員後,陳秋明到廣州鋼鐵廠擔任電工。其實在電工的工作還是挺忙的,但是陳秋明只要一抓住機會就拿起筆練字。

當時陳秋明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就是用十年的時間把字寫好,他選擇了一本字帖是王羲之的《集王聖教序》,這十年間陳秋明從來不曾間斷過練字,即使有時工作到很晚,他也會抽出時間寫字。

書法臨帖很重要,一定要腳踏實地,尤其是初學書法一定要守住一家,直到寫到形神兼備在去學習其他字帖,顯然陳秋明很瞭解這一點,這本字帖陳秋明臨寫了整整十年,爲他的書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陳秋明到現在已經七十多歲,學習書法已經60年了,每天還在堅持寫字。陳秋明行、楷、草、隸諸體皆能,其中他的行書造詣最高,他的行書以二王書法爲根基,集諸家之長而自溶一爐。

在2010年,陳秋明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省政府辦公廳打來的,邀請陳秋明爲廣東省人民政府會議廳創作一巨幅書法。後來雙方約定見面才知道,對方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很喜歡陳秋明的書法作品,最後,陳秋明創作了一幅毛澤東詩詞《清平樂·平昌》,此幅作品完成後掛於省政府會議廳,與國畫大師關山月的作品相輝映。

他兩次被廣東省人民政府邀請創作書法作品的往事,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還有就是廣州地鐵首個換乘站“公園前”站的站名也是陳秋明題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