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继承的稳定性,与老皇帝生前的布局关系甚大。老皇帝确定了继位人,削平其他山头,新皇帝继位就能相对顺利;老皇帝对继位人选犹豫不决,各山头就会想入非非,新皇帝上来也不自在。康熙在传位问题上,做的就很糟糕,废掉太子后,由于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各路人马磨刀霍霍,争斗喋喋不休。


雍正参与了“九子夺嫡”,虽勉强胜出,但储位的争斗依旧没有停止。他要坐稳皇位,就只能对兄弟进行残酷的清理。这也让雍正感受到,皇位传承的弊端,因此,他改变了皇位继承的老办法,建立了新的秘密立储制。所谓秘密建储,就是将继位人的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上但不对外公开,然后把诏书放在一个小盒子内,等到老皇帝去世,就公布诏书。这个制度,有几个好处:

一、有效化解了皇室内部为了储位而出现的争斗;

二、朝廷臣工不会再围绕储君而结成同盟;

三、皇帝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传位。

当然,秘密立储也有弊端,那就是皇位传给谁,只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一旦皇帝的个人喜好占据主导地位,那就容易劣币驱逐良币,新天子有可能就是“草包”。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就在诏书中确立了弘历为继位人。十二年后,雍正去世,这道诏书对外公布,弘历也因此登上皇位,整个过程相对平稳。此外,该诏书还有其他内容,大致内容就是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以及鄂尔泰。雍正之所以安排这四人,也是出于权力平稳过渡的考量:

一、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又长期任职中枢,行政经验丰富。弘历刚刚继位,没有当皇帝的经验,他们正好可以从旁协助。

二、两位亲王,代表皇室,给他们高官厚禄,有利于宗室的团结,毕竟大清江山是爱新觉罗家的。

三、鄂尔泰与张廷玉,一满一汉,代表朝廷多数大臣。拉拢这两人,也就收复臣民之心。


在遗诏之外,雍正还留下另外一份诏书,大致内容是张廷玉如何如何好,鄂尔泰如何如何靠谱,将来要送他们进太庙,相当于是给两位大臣留下的“护身符”。这两人是雍正生前最信任之人,而且他们很早之前就知道遗诏的人选是弘历。雍正给乾隆留下这道诏书,既能鼓励他们好好干活,还能保护他们。

这两道诏书对乾隆继位功不可没,但说因此让乾隆稳坐江山六十余载,有点言过其实。要知道,守业也不容易,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乾隆上位后坐得久,很大程度得益于自己活得久、能力强并且运气也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如果乾隆英雄气短,根本就不存在六十多年;

其次,做皇帝真需要能力与魄力,既要团结人也要打击人,乾隆在这方面做得真不错,尤其是七十岁前。在当皇子时,弘历就玩转了人情世故。有一次,鄂尔泰到西北出差,弘历就赶紧给他写了一首诗——《遂毅庵鄂相国奉命经略西陲》,除了表达关切之情,还将鄂尔泰比作东晋名臣谢安。还有一次,张廷玉回家探亲,弘历得知后,同样写了一首诗——《送桐城张先生暂假归里》,将张廷玉比喻成朝廷离不开的重臣。

刚继位时,乾隆对大臣以笼络为主,对边疆也以怀柔为主。等到皇位坐稳,乾隆腹黑的一面开始暴露,管你是先帝遗臣还是皇室宗亲,该敲打的一律敲打,对外也开始积极进取。


再次,大清朝的很多问题,雍正都解决得差不多了,乾隆有坐享其成的因素。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整顿旗务、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等等,都是难啃的骨头,乾隆上来时,社会危机已经得到极大的缓和;准噶尔的叛乱,又给了乾隆开疆拓土的机会。

秋媚说:一个“稳”字,谈何容易。雍正只能把皇位交给乾隆,能走多远,还看他自己。乾隆坐江山六十余年,是英雄造时势,也是时势造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