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仁宗說:“這個人居然勸我拒絕納諫,怎麼合適安置在身邊。扮演者王凱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心中的宋仁宗,一個是仁,對所有人包括百姓、身邊的內侍宮女,還有每天追着他‘罵’的諫官,都懷有仁厚之心。

宋仁宗是一個很“小透明”的皇帝。

論“千古一帝”,他排不上名;

論“太平盛世”,他也少被提及。

也許大家不知道,在早年很多我們熟知的作品裏,宋仁宗都作爲背景板默默地打着醬油,比如《少年包青天》《楊家將》《七俠五義》《五鼠鬧東京》……就連講述他自己身世的《狸貓換太子》,真正的主角也是包公……

好在終於有一部《清平樂》,估計是有史來第一部以宋仁宗爲主角的影劇作品,讓這個皇帝中的清流官家“出圈了”。相比大家更常見的殺伐決斷的“霸總”帝王,宋仁宗趙禎有着更“軟乎乎”的模樣。

扮演者王凱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心中的宋仁宗,一個是仁,對所有人包括百姓、身邊的內侍宮女,還有每天追着他‘罵’的諫官,都懷有仁厚之心;一個是忍,他是特別孤獨的,他沒有自己,他所有的感情甚至自己的身體都是國事,在千百雙眼睛中生活。”

這樣一位與衆不同的皇帝,

是一個怎麼樣的宋仁宗呢?

待臣寬容,善於納諫

首先宋仁宗對於官員文人都很寬容,所以生活在仁宗朝代的臣子們是很幸福的。

我們在《清平樂》中可以看到,朝堂上大臣battle,上書言事、無所顧忌;臺諫官不滿官家廢黜郭皇后,甚至咣咣砸門、高呼“賜對”。

仁宗寵愛張貴妃,考慮封其叔叔張堯佐當宣徽使。包拯不同意,認爲此職主管全國財政,張堯佐不堪此任。

在爭論過程中,包拯情緒激動、一頓痛批,唾沫星子都濺到了仁宗的臉上,仁宗只好作罷……回宮後,張貴妃鬧脾氣,仁宗訓她說:“你就知道給你叔叔要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使中丞嗎?”

還有一日,仁宗退朝回到寢殿,讓宮女替他梳頭。那梳頭宮女問仁宗,諫官又說了什麼事。

仁宗告知她,“臺諫說雨下得太久了,恐怕是後宮裏的嬪御太多所導致,需要裁減一些。”宮女便發牢騷道:“宰相大臣家中都有歌妓舞女,官家稍多幾個宮女,他們卻要說三道四。”仁宗不答話。

宮女又問:“臺諫說的話就一定要實行嗎?”仁宗說:“諫官所提出的,怎敢不實行?”那梳頭宮女自恃受寵,便說:“如果非要裁減宮女,請從我開始。”

仁宗便起身傳旨,放遣三十名人出宮,第一個就是那名得寵的梳頭宮女。後來皇后問他:“這名梳頭宮女是官家所愛,爲何第一個遣走?”仁宗說:“這個人居然勸我拒絕納諫,怎麼合適安置在身邊?”

體諒他人,仁愛百姓

仁宗不僅善於納諫、對朝臣寬容,對身邊奴僕也極其體諒;推廣至百姓,更有一顆仁愛衆生的心靈。

《清平樂》中有一幕,仁宗喜歡喫一種藥漬蜜餞,妃子們都開始學着做;這股風潮從宮中傳到民間,導致市面上做蜜餞的藥材價格水漲船高。

一位病人所喫的藥中,有幾味藥材恰好是做蜜餞所需,這讓他一時間難以負擔,最終落得家破人亡。仁宗得知這件事情之後,深刻認識到,自己簡單的言行,也許就會給他人帶來很大的影響。

“忍渴而歸”也是宋仁宗比較著名的故事,是說有次他在宮苑內散步,屢屢回頭張望,大家都不明白皇帝什麼意思。回到宮內,仁宗趕緊交待宮女:“真把我渴壞了,快快倒水來。”

宮女頓覺奇怪:“官家在外面怎麼不喝水,忍者口渴這麼久呢?”仁宗解釋道:“我幾次回頭,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問的話,怕有人會被問罪處罰,所以就忍着口渴回來了。”

克己復禮,隱忍儉德

在宋仁宗的品質之中,最難得的是自我控制。爲了天下、爲了百姓,他更多時候選擇了放棄自己的渴求和慾望。

施德操的《北窗炙輠錄》曾記載一段對話,北宋皇城緊鄰市井,民間宴樂之聲經常傳入宮中,讓宮禁之內的宮人十分羨慕。

宮人說:“官家你聽,外間如此快活,而我們宮中卻如此冷冷落落。”仁宗回答說:“那你知道嗎?我如此冷落,才能讓外間百姓獲得如此快活;我如果也去找快活了,外間就要冷落了。”

還有仁宗同樣著名的 “夜止燒羊”,一日上朝大臣發現仁宗面帶倦色,關心後得知是因爲晚上總想喫燒羊肉,餓得睡不着覺。大臣便問:“那爲何不直接讓御膳房燒製呢?”

仁宗說:“我也想過,可是祖宗前輩並沒有夜供燒羊的先例,如果由我破了例,後世子孫自此仿效,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爲了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還是寧願忍一時之餓。”

公元1059年,距仁宗駕崩還有4年時,以宰相富弼爲首的羣臣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爲“大仁至治”,但他都沒有批准。

他離世後,羣臣還是爲他加上“仁”的尊號。所以趙禎廟號爲“仁宗”,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仁”爲號的帝王。

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一位。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沿街百姓無不哀傷痛哭,連乞丐與小孩都焚燒紙錢。

他曾經的“死對頭”遼國皇帝聽到其駕崩的訃告,都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遼國還將宋仁宗送的御衣葬爲衣冠冢,歲歲祭奠。

《大學》有言:“爲人君,止於仁”,

即爲人之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縱觀宋仁宗的一生,

應該無愧於這個“仁”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