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書法因爲種種原因,倡導復古,迴歸傳統的古典主義,而鮮于樞正身體力行地踐行這一思想,他拋開兩宋和金遼的書風,直追晉唐古人,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鮮于樞可以稱得上是與趙子昂一起開啓迴歸傳統書法潮流的先導者。鮮于樞書法 來自網絡。

趙子昂王爲元代書法大家,他的楷書被尊爲『趙楷』,中國書法上自他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將楷書寫出一個新境界,獲得廣大範圍的長久認可。

趙子昂的行書也獨領風騷,一直被稱頌至今。趙子昂的書法華麗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膩,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見清氣。

後人評價趙子昂的書法『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書法大家,卻對另外一個同樣生於元朝初年的書法家敬佩不已,並自嘆不如。

鮮于樞 透光古鏡歌 局部

他就是鮮于樞。

鮮于樞,字伯機,生於1246年,卒於1302年,終年57歲。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天的張家口涿鹿縣,出生在汴梁,元代著名書法家。

鮮于樞的人生經歷極爲坎坷,小時候因爲戰亂隨着長輩四處奔波,及至年長,又因爲父親從事的是辦理糧運的差事,需要四處奔走,所以鮮于樞也跟隨父親不斷遷居,中都,大都,汴梁,揚州,杭州等地都是他們居住過的地方。

再至成年後,他自己的爲官之路也不順利,37歲之前曾經三次去官或者遭到貶謫。37歲之後定居杭州,在西湖虎林築齋,名爲『困學齋』,雖然1302年被朝廷授予太常寺典簿一職,然而,未及到任就離世了。

鮮于樞 草書 韓愈進學草書卷 局部

鮮于樞的書法初學金人張天錫,然後歸入晉唐行楷,小楷則師法鍾繇。學書經歷跟趙子昂有些近似,但是,鮮于樞在草書方面的學養和成就有別於趙子昂,他不止出入於懷素之門,再加上能夠集諸家之長而化入自己的筆端,所以,他的草書淋漓酣暢,氣勢恢宏,這也是趙子昂最敬佩的地方。

鮮于樞不止書法造詣極高,他在詩詞,作曲,古琴等方面都很擅長,而且還精通文物鑑定。也許正緣於多方面的才情,還有他特有的北方人性格特徵,他的書法,尤其是行草書,那些近似手掌大小的字體,已經可以看到後來明人大幅作品的端倪,所以,鮮于樞的書法地位值得重視。

鮮于樞書法 來自網絡

元代書法因爲種種原因,倡導復古,迴歸傳統的古典主義,而鮮于樞正身體力行地踐行這一思想,他拋開兩宋和金遼的書風,直追晉唐古人,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鮮于樞可以稱得上是與趙子昂一起開啓迴歸傳統書法潮流的先導者。

鮮于樞與小他9歲的趙子昂來往密切,並且多有藝術切磋。在大德初年到至大初年的十多年裏,鮮于樞,趙子昂,鄧文原三人同在杭州任職,他們有相同的興趣愛好,來往很多。

長達24年的友誼,使得趙子昂和鮮于樞成爲了惺惺相惜的藝術知己,趙子昂曾說『契合無間言,一見同宿昔』。

鮮于樞書法 來自網絡

他們相互欣賞和敬重對方,趙子昂未到京師任職之前,早已熟悉他的鮮于樞就跟朋友宣揚說他是『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

而趙子昂早年對宋高宗趙構的書法推崇有加,鮮于樞卻提醒他應該從『右軍入手』。

這是鮮于樞對趙子昂的幫助,趙子昂也從不吝惜對這位摯友的讚美,他說『僕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餘遠甚,僕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僕能書,所謂無佛處稱尊爾。』

可惜的是,鮮于樞離世過早,對於書法的造詣未能更上層樓,對後世的影響也小了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