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未年,群雄割据。生灵涂碳,百姓困苦。经过几十年的混乱局面后,东汉逐渐形成了以曹、刘、孙三家各自建立的政权鼎足而立的形势。刘玄德早年孤立无助,东流西窜,依附于人。后来得到南阳卧龙诸葛孔明出山相辅佐,终于在西川成就了霸业。东汉建安26年,先主刘玄德在西川称帝,并册封诸葛亮为丞相兼录尚书事。

  孔明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经天纬地;一生又秉持着忠心耿耿的气节,令后人无限敬佩。因此,他就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化身。上至封建社会的天子,下至黎民,无不晓得其才华盖世,品格无双。由此,历代诗人写了很多关于诸葛孔明的诗篇,用以歌颂他,怀念他。盛唐诗人杜甫的《蜀相》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凭吊诸葛孔明的七律。这首诗写于杜甫初到成都时。

  杜甫本来就钦慕诸葛亮并写下了“诸葛大名垂宇宙”的诗句。年轻时在长安求官时的坎坷经历,后来又在安史之乱中冒险去凤翔县投靠唐肃宗,希望得以重用。然而官场黑暗,唐肃宗宠信宦官。作为左拾遗的杜甫敢于直言相谏,对唐肃宗和和其他朝中权贵多有触怒。有一次好友房琯兵败被问罪,杜甫便上疏救他,冒犯龙颜,差点被推出问斩。幸得宰相张镐向肃宗求情救了杜甫一命,不久杜甫就遭到贬官。最后他弃官而去。

  杜甫几经辗转,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卜居,开始经营几间草堂。草堂建成后的春日里,杜甫趁闲暇时间瞻仰了成都最令仁人志士怀念的诸葛武侯祠,在既感慨又叹服中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七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诗以《蜀相》为题而不是以《诸葛亮》或《武候祠》为题,其意旨就在突出诸葛孔明的英才卓荦、品格高洁、得遇明主进而施展才华的一生。杜甫有着十分强烈的为国为民的政治抱负。在他经过大半生挣扎彷徨直到无望于当朝为官的目标后,他就十分敬仰能得遇明主刘玄德的诸葛孔明,并把这位杰出的千古一相不断地写入他的诗里,进行大肆地惋叹、歌颂。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在有的版本里也写作“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深深。”令人钦佩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在哪里呢?这对于初来乍到成都的诗圣杜甫来说是禁耐不住心中如对神明一样的敬重,并向往拜访。他一路向成都的少城地区走着,一路打听着。

  这样自问自答的写法,正突出了杜工部对诸葛亮高山仰止的心地。首联下句里的茂密古柏树冠则烘托出了诸葛武候令人景行行止的品格。诗人以松柏喻人托兴,顿时有令人对孔明肃然起敬的心,比如说正在这里游赏的时候,忽然听说诸葛武侯的大名,心中则马上收敛起其他的兴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敬重之心。正如杜甫的在《永怀古迹.其五》中描写白帝城诸葛亮庙的诗句“宗臣遗像肃清高”。“柏森森”在这里正是反映出武候形象“肃清高”的景象。

  杜甫后来曾写有一首长诗《古柏行》,专门描写了夔州孔明府前的古柏树: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古人喜欢在庙宇与池塘前种大片的松树和柏树,以期待故去的人们流芳万世。 孔明庙与祠堂前种的柏木如此旺盛,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民对诸葛亮的一种爱戴,历经千秋,竟无人砍伐。孔明刚去世的时候成都的老百姓逢节日时会自发地在官道上祭祀他。后来东晋时李雄在成都称王,在成都少城区为孔明建了庙宇。东晋的桓温平定蜀地时把少城区都夷为平地了,却唯独保存了孔明庙。人们敬孔明如神,这庙前的柏树林也如获孔明庇护,肃穆森森,自有一番威严。

  如果说“锦官城外柏森森”是诗圣寻访武侯祠确切位置的远观印象,接下来颔联就是抵近祠堂前的感受了。堂前的石阶被碧绿的芳草掩映着,一幅杳无人迹的荒芜景象!映阶碧草自春色。这祠堂没人打理,碧草自春色,也终将自萧瑟。有谁来看过武候祠堂呢?这年月里的访客一定也是一位对江山社稷、对朝廷民生挂怀于心的痴心人、失意人。

  颔联下句又紧承首联里的下句:隔夜黄鹂空好音。因为林木高大密不透风,故只闻黄莺的婉转之语不见那黄澄澄的鸟影。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也是圣杜甫隔着五六百年的岁月,穿越了时空回想那诸葛武侯的戎马一生,建功立业,是何等的尽兴、尽才、尽忠!简直让杜子美神往!而此处芳草萋萋经历几朝几代,换了人间!如今大唐岌岌可危,他杜子美能做些什么呢?在成都搭几间茅草屋,带着家人苟全性命,在异乡讨生活。一个“自”字,一个“空”字,既展现了自己一事无成,空负才思;又以隐喻的方式回顾了诸葛武侯尽管才德兼具,能开国相蜀,六出祁山后却仍然功亏一篑,空留遗憾!

  接下来杜甫在颈联里便抛开上一联感伤与沉郁的韵声,以精炼的笔法涵盖了诸葛一生的丰功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为刘玄德制成平定天下的方略,用于报答他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后来又忠心耿耿的辅佐了先主刘玄德、后主刘禅,律制法行,令蜀地的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流芳千古的美谈。

  佐君匡国,下安黎庶,这即是英雄之志。回头望千古英杰,志满意得者有之,功败垂成者有之。而俗话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在为英雄博得美名,其实许多英雄都有抱憾之事。比如诸葛孔明第六次北伐时陨身五丈原,而回想他一生光复中原的大计,六次北伐却是次次都无斩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正是千古悲剧英雄的同感。

  杜甫写到结句时定然是鼻子一酸,心胸一震,浊泪一流!定然会在这武候祠堂里回想并幻想置身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境地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