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上唯一存在的渡口,一個渡口,兩個名字,鎮海人叫鎮海渡,北侖人叫紅聯渡。一渡越甬江,南北聯通北侖區和鎮海區,也是寧波離東海最近的內陸渡口。寧波軌道交通2號線二期,穿過甬江的招寶山站至紅聯站,已經在建設中,軌道交通開通後,渡口將永遠退出歷史的舞臺。

前不久,我發佈了寧波姚江上的渡口系列文章,有網友推薦說,去看看甬江上這個僅存的渡口吧。於是,我專程前往鎮海渡,過江每人只需要一元錢,我不需要過江,但是我還是付了一元錢,把渡輪當遊船,渡過去,再回來。

鎮海渡口位於鎮海區沿江西路江北碼頭,紅聯渡口位於北侖區小港街道紅聯村。渡口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早期叫定海江南渡,又名大浹渡。鎮海的歷史上,曾名爲定海,時間長達778年。公元809年,即唐憲宗李純元和四年,在鄮東甬江口建望海鎮,此爲鎮海建治之始。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9年,吳越王錢鏐奏置望海縣,爲建縣之始,後取平定海域之意,改名爲定海縣。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撤銷了舟山羣島所在的昌國縣,將舟山羣島改屬於定海縣。清康熙二十二年,遷海令終止,舟山逐漸恢復生機。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定海縣改名爲鎮海縣。1688年,舟山羣島區域建制爲定海縣,後逐漸演變爲現在的舟山市定海區。

定海縣改名爲鎮海縣之後,渡口也改爲鎮海江南渡,再改爲現在的鎮海渡和紅聯渡。早期的渡船都是搖櫓船,1951,甬江兩岸建成了輪渡碼頭,1963年,搖渡正式改爲輪渡。1985年7月,鎮海縣撤縣設區,以甬江爲界,北爲鎮海區,南爲濱海區,1987年,濱海區更名爲北侖區。鎮海渡和紅聯渡,是甬江上聯接鎮海區和北侖區唯一存在的跨江渡輪航線。

渡口繁盛的時候有四艘渡輪,由於過江橋樑和隧道陸續貫通,私家車越來越多,渡船往來的行人越來越少了,現在渡輪僅剩兩艘,每半小時一班,輪渡運營處於嚴重虧損狀態。寧波軌道交通二號線開通後,公交接駁,渡口將永遠消失了。僅存的這個渡口,是兩岸人民永恆的記憶。

我前幾天在網絡上發佈了渡口的視頻,很快在當地網友中傳播,評論中都是當地網友滿滿的回憶。網友“JACKLI”:我坐過手搖的舢板渡,後來是機帆船,紅聯渡口旁邊的燈塔,是過去的渡口。1975年,拍電影《難忘的戰鬥》,還用過鎮海一號渡輪。以前在開發區上班,天天都靠渡輪,遇到颱風,渡輪停航,就只能繞寧波回家,一直到1995年甬江隧道通車。“網友7570”:我小時只要三分錢,現在一塊錢,漲價最慢的渡口,好可愛。

“黑色特侖蘇”: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輪渡最興盛的時期,小轎車可以開上輪渡去對岸,每年清明時節四艘輪渡輪流打轉,連汽渡都調過來增加運力,渡口盛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平凡之路”:小時候坐這個船,每次都是人擠人,找個座位都沒有,只有拉手可以拉,而我人小,拉不到,只能靠在大人身上,有幾次碰到漲潮,看到一邊海水是藍,一邊海水是黃,感覺好新奇,好懷念那個時代。“金燎燎”:很多年前,那時候船的馬力小,有一天霧大,加上碰到大潮汛,水流速度急快,沒有方向感的渡輪,硬是給開到招寶山大橋下的甬江口那邊去了。“盡善晉美”:以前甬江口是海豚的天然遊樂場,甬江裏魚蝦成羣,海豚和魚蝦,現在都到哪兒去了呢?“獨立經濟學家”:當年打電子遊戲,怕被老師抓,乘渡輪去小港打電子遊戲,哈哈,難忘的記憶,今天只想說打電子遊戲的也能進入鎮海中學。“小小江南1983”:軌道交通開通後,渡口如果開發成遊覽線,從甬江口到三江口,多好!

從渡口溯甬江而上,可以來到繁榮的三江口,奉化江和姚江,相匯而成甬江。從渡口順甬江而下,不遠就是招寶山大橋,過橋不遠就是茫茫東海。渡口,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我非常喜歡席慕容的詩,其中有一首詩,名叫《渡口》,這首詩譜成了歌,李翊君、蔡琴等人都曾演唱: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