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澎湃新聞獲悉,5月18日“交融肇興:遼金時期的天津”將在天津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南北對峙”“天津發軔”兩個大綱,展品包括瓷器、銅印、佛像造型等,共同勾勒出天津在這一時期的獨特歷史面貌。澎湃新聞獲悉,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交融肇—— 遼金時期的天津”將在天津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南北對峙”“天津發軔”兩個大綱,展品包括瓷器、銅印、佛像造型等,共同勾勒出天津在這一時期的獨特歷史面貌。

  • 超大
  • 標準

遼與金,是中國古代北方由契丹、女真建立的兩個少數民族政權,與兩宋北南對峙。遼金時期天津地區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是如何交流融合的?這一時期在天津歷史上有何重要影響?透過遼金時期呈現出天津地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存也許可管窺一斑。澎湃新聞獲悉,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交融肇—— 遼金時期的天津”將在天津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南北對峙”“天津發軔”兩個大綱,展品包括瓷器、銅印、佛像造型等,共同勾勒出天津在這一時期的獨特歷史面貌。

遼 白釉菊瓣紋小圈足碟

“交融肇興 遼金時期的天津”展廳

天津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即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流的融合。在宋遼金民族政權的對峙中,1114年,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以寧江州(今吉林松原石頭城子)之戰拉開反遼序幕後,金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五年(1127年)滅北宋後,天津地區置於北方統一的金朝政權統治之下。金貞元元年(1153年),由上京(今黑龍江阿城附近)遷都於燕京(今北京,改稱中京)後,定名爲中都大興府。中都的建成使之成爲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當時海陵王將皇族貴戚全部遷到中都,爲了斷絕退路,還將舊都上京會寧府的宮殿豪宅徹底夷毀。大批貴族官僚階層的進入中都,使得中都商業迅速發展。史籍記載,完顏亮之後的金世宗完顏雍注重減輕賦稅,緩和民族矛盾,休養生息,使農業得到發展,商業繁榮,市場興盛。這段時期史書稱之爲“小堯舜”。金中都(今北京)的設立,使天津開始成爲首都門戶,憑藉重要的地理位置,鹽業和漕運業迅速發展。

遼代疆域圖

金代疆域圖

遼 綠玻璃小葫蘆瓶

遼 鎏金銅小魚

然而在兩個少數民族政權與兩宋北南對峙時期,天津地區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是如何交流融合的?這一時期在天津歷史上有何重要影響?透過遼金時期呈現出天津地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存也許可窺見一斑。澎湃新聞獲悉,5月18日“交融肇興:遼金時期的天津”將在天津博物館展出,展覽分“南北對峙”“天津發軔”兩個大綱,展品包括瓷器、銅印、佛像造型等,共同勾勒出天津在這一時期的獨特歷史面貌。

宋 玉雞形墜飾

金 “合扎謀克之印”銅印

據天津博物館公佈的資料介紹,其中“南北對峙”單元由立國建制、並立交融、重釋尚佛三個部分組成。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政權,公元1125年爲金所滅。遼與北宋在天津地區以海河爲界,形成長期對峙的局面。遼代崇尚佛教,上至皇帝、貴族、官僚,下至平民百姓幾乎無不認同和支持佛教,而且他們的信仰非常虔誠,無功利目的,具有平民化而不世 俗化的特點。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各階層對佛學教育有強烈的需求。從宗教社會史角度來說,遼代佛教延續了中古社會的特徵,但在胡漢交融的社會背景下又顯示出自己的特色。由於帝室權貴的支持、施捨,寺院經濟特別發展,在天津北部地區留下衆多佛教遺存。

展出作品

展出建築模型

青瓷直頸瓶

佛教遺存造型

“天津發韌”單元則由立國建制移京中都、漕鹽直沽、金代遺存三個部分組成。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1234年爲元所滅。1153年金移京中都(今北京),此後金開鑿天津河,設立的直沽寨是天津城市聚落髮韌的起點。直沽寨是金王朝設在武清、柳口(今楊柳青)附近的一個軍事據點,派有都統和副都統駐守。直沽寨形似神龜,後臺爲龜首,前臺爲龜身,背分八格,距中都僅一百餘公里,其航路的四通八達,成爲中都通向各地水路的咽喉,連接金朝廣大地區的交通要津。金朝首都來自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漕糧,均取道直沽港轉運至中都。古語有“先有大直沽鹽糧兵屯,後有天津衛干戈拱北” 之說。

青瓷碗

白釉梅瓶

銅鏡

主辦方表示,遼金時期文化遺存呈現出天津地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希望通過此展覽,使大家更好地瞭解天津地方歷史文化,感受天津地域上演的文化交流、融合與碰撞。

(本文部分圖文資料來自天津博物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