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馆藏一幅《林屋山民送米图》,画卷上留下了俞曲园、吴昌硕、胡适、俞平伯、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冯友兰、徐悲鸿、张大千等几代名人的题咏。原来,这《林屋山民送米图》是清光绪年间苏州西山(今金庭镇)人秦敏树根据真人真事所画。故事感人至深,今略述如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暴式昭(1847-1895),字方子,河南滑县人。光绪十一年(1885),暴式昭到太湖厅(今苏州)西山甪里巡检司任巡检官。他不改清廉本色,仅靠一年30两俸银节衣缩食地供养一家人生活。当地有3家典商,按照陈规,每年都要向巡检缴纳360文钱。暴式昭上任后分文不取,悉数交给地方继善堂储存,以备救济孤贫。在任期间,他常布衣芒鞋在山间走访,了解民生疾苦。每遇上司催租,他冒着获罪的危险也要维护百姓利益。对于贩卖和吸食鸦片者,他则严惩不贷。光绪十六年(1890),有邻省浙江人到西山放蜂采蜜,影响了当地农民花果的收成,他予以阻止,却因此事被劾。当时,苏州知府魁文农一直对他不满,认为他性情乖张、做事荒谬。曲园老人俞樾yuè与暴家是世交,从中斡旋,几次为暴式昭说情,未果。魁文农讨厌这个“不听话”的下属,借机将他革职。

河南省优秀廉政戏剧《九品巡检——暴式昭》暴式昭在西山任职5年多,悉心爱民、清正廉洁,现在,轮到自己失业在家,竟然身无分文。时值隆冬,西山岛上大雪封路,家里已十日无米下锅,只得靠挖野菜果腹。西山百姓得知其境况,一场戏剧性的人间真情故事上演了。从当年十二月十四日起,到第二年正月二十九日,西山各村山民竞相将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送到暴家,船载筏运、络绎不绝,一下蔓延至80余村,为户约七八千家。来送柴米的人有老农、樵夫、艄公、僧人、尼姑,甚至叟童。历时40多天,共收到白米一百零四石八斗,柴草多于数倍。暴家门前出现一幕幕“老翁持肉,童子担酒,庵尼负菜,禅僧携茶”的感人场景。暴式昭不忍拒绝山民们的盛情,但把所送柴米列了一个清单,以备日后归还。谁知此事传出,太湖厅竟下了一纸公文,说暴式昭“向各户敛费求索”,是讹诈百姓,意欲将他及带头募集的山民问罪。

暴式昭觉得此事光明磊落,于是在答复上司的禀文中反驳道:“此乃万众心情所愿,怨者不能阻,爱者不能劝,费势驱利诱所能至,亦非乞求讨索所能得也……此等赃私,非愚者莫能至,亦非愚者莫能得也。”

带头募集的山民蔡剑门出于义愤,卖掉菱塘的钱当盘缠,敲梆约众,想到苏州府为暴式昭喊冤,让官府收回成命、留用暴氏。起初,暴式昭并不知情,当知其义举后,立即劝他停止行动,同时张贴启事,阻止了一部分人上访。蔡剑门仍坚持己见,雇用了两艘船,带上四五十人赶到苏州城,这些老实的山民终因胆怯未敢拦知府轿子无功而返。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初六,暴式昭携家人离开西山,他将余下的柴米反馈给当地贫苦百姓,自己只拿了数十卷书、一束典押借贷的契约,坐上了回家的船。这一天,四五百名西山百姓自发来到太湖码头,哭泣着为他送行。《林屋山民送米图》的作者秦敏树,字散之,号林屋山人。他是西山本地人,曾在浙江当过县令,后弃官回西山秦家堡老家闲居,他听了暴式昭被罢官、百姓自发送米的故事后,感慨万分,于是,画了这幅《林屋山民送米图》。这幅画以白描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西山百姓给暴式昭送米、送柴的情景,图中的林屋山白雪皑皑,山下几间低矮的茅草房,即暴式昭的家,几个山民肩背着米袋走在山中的小路上。而暴式昭的家门口,早已有人送来了大米,放在地上,然后默默地离开了。图的右侧,有一只小船停泊在岸边,大概也是刚来送米或送菜的。暴式昭收到这幅画后,非常激动,又请俞樾在长卷上题字,俞樾欣然命笔,写下了“林屋山民送米图”几个苍劲有力的篆字,同时,还在上面题了一首长诗。俞樾为此画题词:“暴方子,廉吏也,罢官后,洞庭西山之民知其乏食,穷乡僻壤里夫村妇负米担柴,馈遗不绝,秦散之为作长卷纪之,余为题端。”俞樾在长诗的开头写道:

“一官深压百僚底,今又一官弃如屣。

尚何势力能动人,乃有山民来送米。”说明作为一个身处最基层的地方官,虽然失意于上司,但他却得到了民心。民心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诗中还说:

“不媚上官媚庶人,君之失官正坐此。

乃从官罢见人情,直道在人心不死。”公道自在人心,这是一句古语,从林屋山民集体负米担柴这件事来看,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1948年,散文家朱自清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为这幅画题了一句话:“傻心眼儿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