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在壁画的左上和右上,分别坐着墓主人和他的客人们,他们显然都是汉代的贵族,正在一边饮酒,一遍观赏精彩的乐舞杂技表演。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幅壁画,就刻绘在和林格尔汉墓中室的北壁上,描绘的是一场宴饮中的乐舞杂技表演。

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都会看到宫廷舞蹈、杂技表演这样的剧情。这些剧情都是怎么编排出来的?古代的舞蹈和杂技,到底是什么样子?在没有录像技术的古代,画像,几乎成了我们复原古代乐舞杂技唯一可以依靠的工具了。今天,咱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么一幅画像。

一、和林格尔汉墓

先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像出土的地方。1971年的9月份,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附近,发现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后来经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护乌桓校尉,这是当时负责管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影视剧中的游牧民族

要说墓主人的身份,封疆大吏虽然不算低,但比王侯可能还差点。但这座墓的价值,却大大超过了许多王侯墓,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极具“画面感”的墓:在整个墓葬中,包括墓室、甬道等在内,共发现了壁画50多幅,榜题(也就是画像旁的题字)250多顶,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榜题最多的汉墓。这些壁画中,既有宗教题材,也有生活题材,一方面表达了墓主人对死后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向往,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生前奢靡生活的留恋。乐舞杂技作为汉代贵富阶层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壁画中也是多有体现。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幅壁画,就刻绘在和林格尔汉墓中室的北壁上,描绘的是一场宴饮中的乐舞杂技表演。

二、2000年前的大型演出现场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壁画吧!首先在壁画的左上和右上,分别坐着墓主人和他的客人们,他们显然都是汉代的贵族,正在一边饮酒,一遍观赏精彩的乐舞杂技表演。

1、建鼓

画面的正中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件大型的打击乐器,叫做建鼓。建鼓,鼓身一般是扁圆形,两面蒙皮,由一个巨大的柱子贯穿鼓腔,竖立起来放在鼓架上。一般两人一左一右持锤敲击,声音巨大,传播辽远。建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在先秦的《国语》中就有记载,最早应该是用于军阵号令,可以想象其声音之大。

曾侯乙墓的建鼓铜座

2、柔术和弄丸

以建鼓为中心,四周散开的就是各种乐舞杂技表演了。建鼓的左侧,有几个人在表演柔术,其中一人倒立下腰,可见腰身之柔软。而在柔术表演者的旁边,有一人正将五个黑球在空中抛飞,这种技巧在今天西方的杂技表演中也很常见,叫做Juggle。而在汉代,这种杂技叫做弄丸。

弄丸和倒立

3、舞蹈和飞剑

再往上走,在建鼓的上方,主人和客人之间,是一男一女的对舞,男子赤裸上身,女子长袖飘飘,非常的潇洒飘逸。而在这对舞者旁边,还有一人两手空空,他在干什么?顺着他的视线看去,竟然是一把飞刀!这种抛刀子的表演,在今天的杂技中也很常见吧。不过在汉代,这种节目叫做“飞剑”。

4、舞轮和橦技

在建鼓的右边,首先我们能看到一个人踩在盘子上,手中有一个大轮子上下飞舞,这是汉代流行的百戏的一种,叫做舞轮。而在这个舞轮的旁边,则有一组非常复杂且惊险的表演:橦技。橦,在这里要读作[chuáng],是大旗杆、桅杆的意思。所谓橦技,就是在旗杆上爬行、倒挂的一种杂技表演。壁画上的橦技表演,由于年月太久已经不太清楚了。基本的情况实际上应该是这样:首先要有一个大力士在下面举一个树干(这个人本来壁画上也有,可惜脱落了),树干上再顶一根长的横木,有一个小孩坐在横木中间,两个小孩倒挂在横木两边。可以想见,这样的表演对力量、平衡性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也有橦技

这种橦技表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侏儒寻卢,因为对表演者的体重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最早都是侏儒表演,后来才开始用小孩。这种表演原来流行于南海一带的都卢国,后来随着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而到了东汉末年,如壁画中所示,在今内蒙地区也能看到了。

5、安息五案

最后,在建鼓的下方,可以看到一个人倒立在桌子上。比较特别的是,她的身下一共有4层桌子。这种表演在汉代叫做叠案,后世也有“安息五案”的说法。安息就是波斯帝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和安息地区也是有所交流的。这种叠案的杂技表演,就是借鉴了安息地区的一些杂技元素。当然,如果说倒立表演的话,在中国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我们原来也有过在球上、鼎上表演的倒立,这里说的借鉴,更多的也是借鉴的表演道具,用叠在一起的食案来增加表演的惊险刺激程度。另外,传统中国倒立的演员有男有女,而安息五案的演员一般都是女性,大概也是觉得女性的形体更好看吧。

安息五案

文史君说

关于和林格尔汉墓的这幅乐舞百戏图,大致的内容就是这样。我们能够看到,汉代的乐舞百戏节目确实是相当精彩的,而且这些节目里面,除了我们本土的表演项目之外,也能看到一些域外的艺术元素加入其中高。丝绸之路和大汉的开放风气,可见一斑。

在和林格尔汉墓,类似的壁画还有50多幅,难得的是保存情况也大都良好,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内蒙看看哦。

参考文献

武彩霞:《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的乐舞百戏》,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