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宋代士人)

热播剧《清平乐》中,出现了不少曾让你背诵全文背到发疯的名士,他们结成了各种小团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朋友圈。特别是仁宗朝,名士荟萃,简直就是神仙打架,他们将结成什么样的圈儿呢?一、政治圈

中国古代,往往因政见之争,当官的会结成不同的政治团体。比如仁宗朝,就形成了吕夷简集团和范仲淹集团。吕夷简的朋友圈主要有夏竦、章得象、贾昌朝、王拱辰、高若讷、丁度等人;而范仲淹的朋友圈则包括欧阳修、富弼、文彦博、蔡襄、余靖等人。

(清平乐 夏竦)

他们的政见差别与出身也有一定联系,吕夷简的朋友圈大部分都是世家出身,从五代开始就代代在朝中当官,如吕夷简的曾祖父,在唐代时就担任显要官职。而范仲淹的朋友圈里,大部分都是仁宗登基之后才被录取的寒门进士,范仲淹本人就是寒门中的寒门。

(清平乐 吕夷简)

两派之争最初其实只是吕夷简和范仲淹两个人的政见冲突。让他们起冲突的,主要是两件事,一件事是建都之争,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认为汴京是四战之地,建议仁宗重建都于有山河之险的洛阳,遇到战事可以及时避难。吕夷简却认为范仲淹这是书生之见。

第二件事就是范仲淹向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吕夷简凭借自己的喜好提拔官员,请仁宗限制宰相的选官权。吕夷简也不是吃素的,反过来指责范仲淹勾结朋党,接着范仲淹就被贬了。之后,许多青年官员站出来为范仲淹鸣冤,上书指责吕夷简专权,欧阳修、余靖、尹洙等人都因站范仲淹而被牵连。相反,一批站吕夷简的老臣,如高若讷、韩渎等,也没闲着,上书指斥范仲淹等人太狂了。

(清平乐 范仲淹)

两派的斗争在庆历新政时进入白热化阶段,当时吕夷简已经去世,但是其集团成员仍在朝中占据要职。吕圈在政治上相对保守,主张“利不百,不变法”,意思是说,改革的措施必须百分百有利才行。拜托,世上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范圈则比较激进,他们眼看着北宋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主张变法自救。

(清平乐 范仲淹)

当时,吕圈用仁宗最敏感的“朋党”这个利器打击范圈,但是欧阳修等人毫不避嫌,作《朋党论》自称“朋党”,加重了仁宗对他们的猜忌,于是范圈的人渐渐被贬出京。最终,吕圈王拱辰炮制了进奏院案,将范仲淹选拔的青年才俊王益柔等一网打尽,这标志着范圈在政治上的失败。

(清平乐 王拱辰)

当然,也不能简单地以门第来划分政治集团,韩琦就是一个例外,他出身世家,与吕圈的吕夷简、贾昌朝都是儿女亲家。但他在政治主张上却偏向范仲淹。正是因为韩琦这种独特的社会关系,范圈被贬的时候,韩琦并没有受到牵连。王拱辰也是个例外,他出身寒门,但由于娶了薛奎的女儿,因此政治上更偏向吕圈。

(清平乐 韩琦)二、科举圈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那就是“同年”。同年,是同榜得中的进士,他们本来素不相识,但是发榜之后,他们会通过定期聚会和刊刻印制“同年小录”等方式,构建起同学关系,培养同年之谊。同年会在官场上相互提携,形成一个政治小团体,一荣俱荣,当然有时候也会一辱俱辱。

《清平乐》中仁宗一朝,有两榜进士十分出名,那就是天圣五年榜(1027年)和天圣八年榜(1030年)。天圣五年榜最耀眼,这一榜的韩琦、文彦博都官至宰相,王尧臣、包拯、赵概、吴育都曾做过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

(清平乐 仁宗)

天圣五年榜的韩琦与同榜进士的关系都很密切。特别是王尧臣,他是状元,而韩琦是榜眼,所以两个人特别投机,时常通信、相聚,一起游玩,直到晚年。韩琦在主持与西夏的战事时,因为部将任福贪功冒进遭遇大败,韩琦作为主帅自然要被追责。韩琦被贬后,王尧臣上书为韩琦辩护,韩琦于是被复用。

宝元二年(1039年),韩琦有升任中书舍人的机会,但是他主动说有更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同榜进士吴育。他们缔结的友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官场上相互提携,相互保护。

(清平乐 韩琦)

天圣五年榜进士在政见上也一致。仁宗的3个儿子相继去世,仁宗又经常重病,国无储君,满朝大臣都很担心。于是在朝中形成了一个催促仁宗立储的政治团体,而天圣五年这批进士就是主力,韩琦、文彦博、包拯、吴奎、赵概都曾督促过仁宗立储,很难说不是协商的结果。

同年关系也有例外,如天圣八年榜,有欧阳修、蔡襄、王拱辰等一众名臣,但王拱辰与欧阳修、蔡襄的关系就十分僵硬。

(清平乐 蔡襄)三、文学圈

从古至今,中国都存在一种文人之间的往来唱和,定期集会,如众所周知的兰亭集会。仁宗朝也有一个这样的文人团体,核心人物是钱惟演。

天圣九年(1031年),钱惟演任洛阳节度使兼宰相,洛阳是北宋仅次于汴京的大城市,而且这里还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洛阳不是政治中心,所以事务就没那么繁琐,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交游。

在钱惟演的号召下,就形成了一个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欧阳修、梅尧臣、尹洙、富弼、张先等人。他们都爱好文学,而钱惟演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清平乐 欧阳修)

这个团体的成员千百年来赫赫有名,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旗手,也是唐宋八大家之宋代人物的领头人。而梅尧臣是大诗人,要论诗,他堪称宋代第一人。欧阳修与梅尧臣两位才子结识,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欧阳修晚年仍作诗感叹他们的交情:“逢君伊水畔,一见为颜开。”

(清平乐 欧阳修)文史君说

到仁宗时,北宋已建立60多年,唐末五代乱世的颓败景象已经被扭转。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也进入上升期,加上北宋重文的政策,鼓励文化事业,因此文化繁荣。这一时期名士辈出,还出现了网友所谓的“朗读背诵天团”。他们因为政见一致、科举同年、文学相投、婚姻关系、师生关系(欧阳修就是晏殊的学生)等,结成一个个关系亲密的朋友圈。朋友圈就是他们的社会关系,只有加入朋友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发展。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张彦霞:《人际网络与士人仕宦》,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