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在這其中威望最高的並不是李淵,而是一個我們如今都已經遺忘的人,他名字叫李密。公元619年,瓦崗寨頭領李密遭到唐軍埋伏丟掉了性命。而在此幾年前,李密還是坐擁百萬雄兵,被推舉爲“四海盟主”的人,無數人認爲天下將來是李密的。


李密所領導的瓦崗寨,全盛時期兵馬當然達不到百萬,但其人數在30萬人還是沒有問題的。瓦崗寨當年雄踞中原,兵精糧足,而且李密在天下英雄心目中的威望很高。這讓李密稱雄一時。然而短短几年後,李密便衆叛親離,身首異處。

在這中間,又發生了怎樣的變故呢?其實也不怪別人,怪只怪李密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而且還跳了進去。


李密出身其實不錯,祖上是關隴軍事貴族,但到了李密這一代就大不如前了。李密小時候學習非常刻苦,還當過隋煬帝的侍衛。後來李密得到了楊素的賞識,成了楊素集團重要的成員和骨幹。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趁隋煬帝征討高麗時,起兵反抗隋煬帝,李密就積極爲他出謀劃策,可惜楊玄感有勇無謀,選擇了攻打洛陽,而這是李密給他出的下策。最終這次起兵以失敗告終。李密經過兩年多的逃亡生活後,加入了瓦崗軍,很快得到瓦崗軍首領翟讓的賞識,成爲了翟讓的左膀右臂。李密加入瓦崗軍一年之內,就幫助翟讓將1萬多人的部隊發展到了十萬多人。後來李密幹掉翟讓,自己坐上了頭把交椅。

後來李密的失敗,其實犯了和楊玄感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圍攻東都洛陽。李密認爲自己兵馬強壯,能夠很快拿下洛陽奪得天下,但他低估了洛陽的防禦能力,後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前來圍攻瓦崗軍,導致了瓦崗軍的徹底失敗。而李淵則選擇了另外的一條路,那就是先行攻取長安,隨後大軍入關平定天下。

李密當時看重的,就是當時洛陽附近儲存的上千萬石糧草,李密認爲,只要奪下了洛陽,佔據了這些糧草,那兵馬將會進一步壯大,到時候天下就沒有他的對手了。但不只是他,天下英雄都在盯着洛陽,只能在你爭我奪下兩敗俱傷,最後將勝利果實拱手讓給李淵。


這次失敗讓李密徹底亂了陣腳。他竟然決定帶着兩萬人馬去投奔唐軍,最後被伏擊在半路,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