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车夫带给鲁迅的希望,具有哪些的现实意义?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

鲁迅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先驱,虽勇猛却一直备感孤独,对未来总是充满了忧虑和绝望。他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在日本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斩首示众的影片,而围观的许多中国同胞丝毫没有气愤,却是在一旁饶有兴味的鉴赏。

在《呐喊》的序言中,他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对中国民众的冷漠和麻木是深感忧虑的,之后他邀集了几个人创办《新生》,却在出版前分崩离析,刊物腹死胎中。

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些先进的革命者奔走疾呼,但结果不是像狂人一样在亲哥哥的高压手段下被同化,就是像夏瑜一样被自己家人告发、唾骂、处死;有底层民众的命运的哀叹,但不是像孔乙己一样受尽奚落、生死无人问津,就是像单四嫂子落难时被周围的人虎视耽耽、最后遭分食。勇者的嘶喊和弱者的悲境似乎激不起人们心里半点的触动,不过是为他们增加些生活的情趣与谈资,风波过后,一切归于往常,好像不曾发生些什么。巨大的民族惯性吞噬一切,正如离离原上的草,一岁一枯荣,所有的高潮迭起,不过是不停地轮回,怎么也冲不出这强大的洄漩。

鲁迅的小说中处处是这种无望的悲哀,但唯有《一件小事》在鲁迅后半生的绝望中展现了希望,时时教人惭愧,催人自新。

《一件小事》确乎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这件小事却让鲁迅对民族对国家重燃了希望,改变了他看待未来世界的视角。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发生在“我”身边、“我”亲见的一起碰瓷事件。

当时北风正猛,路上空无一人,“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雇了一辆人力车去S门。但刚进S门,车夫撞到了一位老妇人。

“我”从小读圣贤书,长大在京城就事,耳闻目睹的国家大事也不少,看起来对处理这种小事不知比车夫聪明了多少倍,但车夫的种种表现却像给“我”当头一棒,令“我”不禁在车夫面前自叹不如,又自惭形秽。

我们来着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空无一人的大马路,在刚近S门的拐角处,一个老女人突然从马路边上向车前横截过来,虽如此,但车夫已敏捷地让开了道。

车夫与这老女人第一回合的较量,证明车夫专业技术过硬,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尽量避免麻烦。

但碰瓷者有备而来,在北风刮得无人敢行走的冬日马路,她竟然把一件穿在身上的破棉背心不上扣,衣角兜到了车把手。而此时,车夫见势不妙,早已停步,至于衣角是真兜住了车把手,还是只是拂过车把手,都已对这老妇人造不成什么实际的伤害了。

老妇人猝不及防地第二招,借了外物模糊事实,但车夫及时停步,避免实际伤害的发生,足见车夫的机警。

而老妇人却在车夫停下后,使用了第三招:慢慢地倒地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些良心败坏的人故意欺骗善良懦弱的人讹钱罢了。“我”在京城呆了六年,眼见了许多事,这些事对“我”不曾有什么好的影响,却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这故意碰瓷讹钱可能也是其中司空见惯的一桩了。

于是,当“我”看到这么个情况的时候,坏脾气又上来了,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受伤,便对车夫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而车夫呢?

他明知这老女人是可能为讹钱而来,却是极具同情心地从地下扶起那老女人,问道:“您怎么啦?”

老女人堂而皇之的答:“我摔坏了。”

眼看着可以顺利脱身,现在却让车夫近乎痴傻地愚笨被老女人实实在在地缠上了,“我”定然是气愤的,一是为他误了我的路,二是为了他的愚笨和不听好人言。

误了先生的路可能已成事实,但车夫真的愚笨不堪,那么好骗么?其实不然,车夫听见老女人说“摔坏了”,他没有害怕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毫不踌躇,仍然搀着老妇人的臂膊,朝巡警分驻所走去。

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除了对坏人冷漠和排斥,还可以用如此温柔又不失理性的办法解决问题。虽然之前“我”自认为要比车夫聪明许多,但这一瞬间,“我”面对车夫,心里是无尽的惭愧和自叹不如的,所以觉得车夫满身灰尘的背影需仰视才见。“毫不踌躇”,让我们看到了车夫的熟稔和坚定。

二、车夫的处事风格和能力,改变了“我”长久以来的偏见

鲁迅被车夫的行为震撼,不是因为他的善良,因为在鲁迅看来,无知的善良不过是助长了恶,既害人又害己。鲁迅对车夫心理上的改观,是从知道他把老妇人扶向巡警处开始的。

也许有人会问,对老妇人的同情的仰视与把老妇人扶向巡警处的仰视有什么分别?

这当然有分别,而且这分别是天壤之别。

鲁迅一直认为广大民众总是被欺骗被愚弄而不自知的人,还加入到那疯狂的狂欢里推波助澜,不仅被吃还帮助吃人者吃人,而如果当时车夫对老妇人仅仅是设身处地的同情,那他就忘了自己所处的危险,很容易被老妇人吃了去,就是一个被欺骗被愚弄者。

但车夫把老妇人扶向巡警处的行为,表明他明知道老妇人可能是吃人者,却没有放弃与她平等沟通,给予她尊重。而且车夫还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对老妇人实施了人性救赎。

他没有像“我”一样,试图指出老妇人的碰瓷行为,而是极具同情和同理心地把她扶起来,问“你怎么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触碰到吃人者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下不去口。

沟通大师卡耐基说过,说服、争辩无济于事,因为战胜只是征服,征服会让被征服的人怒火浓缩,会形成更大的杀伤力。而一个吃人者,并不是天生的吃人者,他们只是心灵从未得到爱的滋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就会变得麻木,看着别人吃自己也便觉得那是应该的了。

车夫身为生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没有沾染上吃人的恶习,却敢在吃人群中清醒的生存,与他们友好相处,实施救赎,这是鲁迅在呐喊之余,失望而至绝望的过程中,看见的唯一亮色。而这亮色自然是比鲁迅站在高处的呐喊要高明许多,所以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而至要榨出他皮袍下面藏出的“小”来。

鲁迅的呐喊,是把自己视为清醒者,对方为麻木者,这种不对等的行为设定,就先把自己置于了普通民众的对立面,所以围绕在鲁迅身边的都是进步青年,高级知识分子,贫下中农少有成为他的朋友的。叫醒沉睡中的人们,只有走到他们中间去,一个一个人的关怀和鼓励,而不是以群分,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没有针对性的乱喊一通。

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对着一个群喊话,如果不看着一个人的眼睛交流,如果不触到一个人最柔软的地方,沟通总是很容易失败的。这也是鲁迅对未来感到渺茫的原因,他清醒,他孤独,望着万千民众,嘶声力竭,却不不知道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灵。

但车夫做到了,他的行为给了鲁迅极大震动,他在文中说“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也许从这件小事上,完全颠覆了鲁迅之前的认知,也让他重新审视这一个被视为麻木冷漠者的群体。车夫走后,“我”把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央巡警转交给车夫,然后一个人在路上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问自己:

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

这一连串诘问没有回答,但也许,鲁迅不再像以前固执己见,认为乡野村夫、下里巴人都是冷漠的麻木者,他们和他一样,也有着自己的不得已和委屈求全的苟活,谁能逃得开命运的牵扯和时代的裹挟?

多一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人群的宽容,不以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一切,也许就是《一件小事》带给鲁迅的感悟,“教我惭愧,催我自新”,是他不断的成长,“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则是他对中国未来重新迎来的信心。

我们看什么事不能只看到表面,就作出结论,我们评价人,不能只看到一个群体是什么标签,就认定每一个人就只是标签上标明的一种特质。其实一个人,他有很多面,一个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我们要用辩证分型的办法来看具体的每一个人,真诚对待每一个人,然后对他们进行启智、救赎。

三、如何以正确的姿势作对的事?

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小事,任何司空见惯,却能在他的笔下以小见大,在人群中产生巨大的共鸣,孔乙己又酸又腐的文人形象,祥林嫂反复述说的苦主形象,闰土木纳寡言的中年男子形象,无一不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

他描述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在人们的心里留下巨大的震动,而这篇《一件小事》不仅为鲁迅的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目前日新月异的生活状态下,告诉我们如何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也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在人群中,有时候我们知道做什么才是做对的事,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就像鲁迅,知道要唤醒民众,可革命者还是在唤醒的过程中被民众排挤、鄙视、贱杀。在这里,车夫的处事行为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如

1、不管好事或坏事,都要有直面的勇气

车夫为了生计,在冬天冒着被讹钱的风险一个人接下跑单的生意,他是知道其中的轻重的。在空无一人的马路,目标较少,更容易被讹钱者盯上,车夫是心知肚明的,但车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他存在着侥幸心理,而是他心中有一套能处理此种事情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直面困境,灵活应变,勇于承担责任并坦露自己,使讹钱者的坏心无处可掩藏,做到保护自己。

任何时候,不逃避不推诿,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但这需要勇气。

2、遇到坏的人或坏的事,也要有用一颗温柔的善心拥抱的大度

就算自己担心的事真的发生,遇到了坏人坏事,我们也要用理解与同情的眼光看待对方,引发对方身上的共鸣。人毕竟是人,谁都有被别人尊重的情感需要,谁也不愿意成为一个让人讨厌的坏人,出此下策,一定有他难言的困境和伤痛的经历。

如果是为了报复,我们更应以爱滋养,如果是现实困境,我们更应该给予理解和帮助。在文中,老女人等在空无一人的马路讹钱,也足见其生活无着了,要不然,如此年迈,谁愿意在别的讹钱者都收工回家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在寒风瑟瑟中拿性命做赌?

“我”为生计不得不去S门,车夫为生计不得不在寒风中拉车,老女人为生计不得不等在空无一人的拐角处,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为了活命,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如果可以选择体面的工作,谁又愿意扮演被唾弃的角色?

一个老女人,年老色衰,无儿无女,却还得自己养活自己,她的这些下作的伎俩真的是无可厚非,在这世上,谁还不是一条生命?谁还不能为自己活着做出些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养的,遇到了这样一个在绝境之下的老女人,随便赏一顿饭钱,也是应该的吧?

鲁迅在开篇说来京城六年,听闻了许多国家大事,却脾气一天比一天坏,可见是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当权者你争我嚷,却不把民众的生活放在眼里,连老女人都出来讹钱了,什么时候中国会慢慢好起来?

所以,我们遇到坏人坏事,要更多的从大局和对方的处境看待问题,你的理解与同情也许就会让问题迎刃而解。在文中,老女人不是只说了句“我摔坏了”就同意由车夫搀着往巡警处,没有像当初设计的那样为难车夫吗?

3、遇到事的时候,不要想着争辩和推诿,承担该承担的,澄清该澄清的,是最大限度的尊重别人和保护自己

我们谁也不愿意碰上坏人坏事,但真的不巧碰上了,正确的做法不是逃避和推诿,因为这样无异于激化矛盾,把坏人推到你的对立面,让对方觉得你那么讨厌,不讹你讹谁?

化解危机,是勇敢直面,不隐瞒不躲避,真诚地与对方沟通。如果对方是无心之失,他们会尽力配合你解决问题;如果对方是有备而来,面对你诚实不偏袒自己的真诚,他们也会显得底气不足,觉得讹你会让自己良心不安;基于你积极面对,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他们也不会担心会吃亏。

所以,遇到事情最重要的是坦诚,敢于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这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因为当一件纠纷发生,最后每一个细节都将被发掘出来,任何隐瞒和扭曲只会激起对方的攻击。

《一件小事》,虽是一件小事,但鲁迅从中发现了新的力量,使自己的认识和发现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样,对于我们遇到事情、处理事情,也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或许老女人讹钱,良民变刁民,是鲁迅对当局恶劣行为的揭露,但不得不说,通过这件事,鲁迅的揭露方式也较以前温和了许多,这也可以说是车夫行为给鲁迅带来的改变。

我们都说真相是赤裸裸的,它不需要任何伪饰与改装,车夫光明磊落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即视感的真相回放,他温柔不缺理性,理性又不失温柔的处事方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感情的力量,还让我们体会到了理智对事情的掌控感。任何时候,《一件小事》都值得我们被记起,指导我们面对种种事。

鲁迅从小读“子曰诗云”那些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长大谋事耳闻目睹许多国家大事,经过多年实操,却在车夫身上学到了真正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这于在现实生活中渴望突围的我们,又何尝不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