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陝州明朝時爲河南府所轄散州,領本轄(明初省倚郭陝縣入州)及靈寶、閿鄉兩縣,清初承襲明制。鄭州明朝時爲開封府所轄散州,領本轄(明初管城縣省入)及滎陽、滎澤、河陰、汜水等四縣,清初承襲明制。

河南省,位於我國中東部,地處黃河中下游,古稱“中原”“中州”,不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我國早中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我國“八大古都”中洛陽、開封、安陽、鄭州這四座古都就位於今河南境內。河南,歷史上因大部位於黃河以南而得名,又因古屬豫州而簡稱“豫”,現在省會爲鄭州市。


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當時河南大部屬河南江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省會爲開封,轄今河南大部、江蘇及安徽長江以北部分及湖北北部,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就隸屬於該省。明朝建立後,河南江北行省被拆分,今安徽、江蘇長江以北部分劃歸直隸(後稱南直隸),河南正式設省,省會仍爲開封,到明末時河南共有八府一直隸州。清朝時期,河南政區有了較大變化,最顯著的是二級政區的變小,由明朝八府一直隸州變爲清末的九府、五直隸州、一直隸廳,其中清末時河南五大直隸州分別爲汝州直隸州、許州直隸州、鄭州直隸州、光州直隸州及陝州直隸州。


汝州始自於隋,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大業初改伊州爲汝州,後又先後稱襄城郡、伊州、臨汝郡等,公元758年複稱汝州,汝州之名一直沿用至清末。北宋時,汝州屬京西北路,元朝爲河南江北行省南陽府所轄。明初省州治梁縣入州,汝州仍爲南陽府所轄散州,領本轄及郟縣、魯山兩縣,後又增轄寶豐縣。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汝州升爲直隸州,爲明朝河南唯一直隸州,領本轄及郟縣、魯山、寶豐及新設伊陽縣。清朝時期,汝州也一直爲直隸州,轄區也未變,仍領本轄及四縣。民國初廢州爲縣,汝州廢州後改爲臨汝縣,建國後臨汝縣先後爲許昌專區、洛陽專區、洛陽地區、平頂山市所轄,1988年改縣爲縣級汝州市,仍由平頂山市代管。


許州明朝時爲開封府所轄散州,領本轄(明初州治長社縣省入)及長葛、襄城、臨潁、郾城等四縣,清初承襲明制。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許州升爲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又升爲許州府,設倚郭石樑縣,乾隆六年(1741年)又降爲直隸州,石樑縣省入州,此時許州直隸州仍領本轄及長葛、襄城、臨潁、郾城等四縣。民國初,許州廢爲許昌縣,建國後於許昌設許昌專區,現在許昌爲河南省地級市。


鄭州明朝時爲開封府所轄散州,領本轄(明初管城縣省入)及滎陽、滎澤、河陰、汜水等四縣,清初承襲明制。雍正二年,鄭州升爲直隸州,所轄未變,雍正十二年又降爲散州屬開封府,此時鄭州不再領縣。清末1905年,鄭州再次升爲直隸州,領本轄及滎陽、滎澤、汜水等三縣,民國初州廢爲鄭縣。1948年鄭縣解放後設省轄市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移至鄭州,鄭州市自此成爲河南省會。


光州明朝時爲汝寧府所轄散州,領本轄(明初省定城縣入州)及光山、固始、息縣、商城等四縣,清初承襲明制。雍正二年,光州升爲直隸州,仍領本轄及光山、固始、息縣、商城等四縣,民國初廢州設潢川縣。建國初曾於潢川縣設潢川專區,1952年潢川專區併入信陽專區後,潢川縣先後爲信陽專區、信陽地區、信陽市所轄,現仍爲信陽市轄縣。


陝州明朝時爲河南府所轄散州,領本轄(明初省倚郭陝縣入州)及靈寶、閿鄉兩縣,清初承襲明制。雍正二年,陝州升爲直隸州,仍領本轄及靈寶、閿鄉兩縣,雍正十二年增領盧氏縣,民國初廢州爲陝縣。建國初曾於陝縣設陝州專區,專區撤銷後陝縣屬洛陽專區,後析出三門峽市,現在三門峽市爲河南地級市,陝縣已經改設爲三門峽市陝州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