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這些直升機由於行動倉促,未能及時安裝核防護設備,因此首批參與救援的直升機飛行員成爲了死亡率最高的羣體,他們英勇的行徑將永遠銘記在蘇聯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心中。蘇軍在救災中投送了2500臺以上的直升機、車輛等裝備,行動結束後爲防止輻射危害而全部被拋棄。

去年一部火爆全球的電視劇《切爾諾貝利》喚起了人們對33年前那場震撼世界核事故的回憶。電視劇中描繪的蘇軍官僚主義橫行以至於耽擱了救災行動,而且高級軍官們視人命爲草芥,前線救災官兵得不到充足的防護設備。總之將蘇聯黨政軍集團刻畫成黑暗、腐朽的形象。原來這部電視劇是美國人發行的,裏面充斥着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那麼蘇軍在真實的救災中究竟表現如何呢?
早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的10小時後,蘇聯政府就成立了緊急狀態委員會,並於4月26號當晚飛抵事故區域展開視察工作。委員會成員經過現場取證後,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隨即決定疏散全部的城市居民,第二天清晨化學兵司令親自飛赴現場。雖然戈爾巴喬夫等人此時並未對事故的嚴重性做到充分認識,但其他高級領導還是很清醒的,並且行動非常迅速,根本不是西方眼裏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形象。
與此同時,就近的基輔軍區緊急徵召了5個摩步師,憑藉着輪式車輛機動性強的特點迅速駛向災區,其他的十幾個師規模軍兵種分隊也被動員起來,隨時準備接受命令。爲了統一、高效地指揮規模龐大、專業性複雜的救災部隊,蘇軍甚至將瓦連尼科夫大將從阿富汗戰爭前線調往切爾諾貝利,擔任救災總指揮。蘇軍對救災行動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緊隨化學兵司令同行的還有400餘輛核消洗車輛以及500多架次的直升機,他們參與了第一時間的救援。泄露的核材料產生了極大的高溫,爲防止這些熔融物滲透至地下水層造成污染的擴散,蘇軍工兵不顧高強度射線的威脅,在反應堆周圍鑽了很多孔洞並向其注入液氮,成功冷卻了高溫熔融物,爲救災行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防止燃起熊熊大火的核反應堆將放射性物質排向大氣層,蘇聯空軍在事故當天緊急動員了45架直升機,向破壞程度最爲嚴重的4號核反應堆機組投放了總重65噸的鉛,儘可能吸收核射線。然而這些直升機由於行動倉促,未能及時安裝核防護設備,因此首批參與救援的直升機飛行員成爲了死亡率最高的羣體,他們英勇的行徑將永遠銘記在蘇聯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心中。
4月28號以後,蘇聯空軍增加了80餘架直升機,向反應堆上方投放了接近5000噸的封堵材料。與此同時,地面部隊向4號機組周圍堆積了幾萬噸水泥,將其與外界地面完全隔離開來。到了5月6號,整個4號機組除了頂部尚有空隙外,其餘位置完全被封閉,阻攔了射線的擴散。蘇聯專家經過計算,爲完全堵住其頂部需要一座重量達到35噸的水泥頂蓋,然而救援行動中外掛能力最強的米-6直升機只能一次性調運12噸,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這時,全世界最大的直升機米-26派上了用場。米-26最大起飛重量超過80噸,最大載重爲20噸,相當於C-130或安-12輕型運輸機。不過蘇聯的米-26大都部署在西伯利亞用於石油勘探,難以及時趕到萬里之外的切爾諾貝利。關鍵時刻米-26的製造商決定對尚未交付的直升機緊急運抵救災前線,參與改裝任務。相關人員對米-26機體強度進行了全面計算,在拆除了非必要設備後終於使得米-26載重條件滿足了吊裝需求。然而一次性外掛35噸水泥蓋的米-26已經沒有餘量來安裝防護設備,但首席試飛員還是毅然決然地執行了任務,被授予"蘇聯英雄"。
截止到12月,蘇聯最終成功將核輻射控制到了安全水平,蘇軍共有24萬人次參加了救援。由於行動初期準備倉促的原因,的確有不少蘇軍官兵受到了核輻射,他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與"3·11"日本福島核事故中的"平成廢物"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不過全面行動展開後蘇軍就配備了防護裝備。救援期間蘇軍官兵共計犧牲237人,另有1500餘人在若干年後受到放射性疾病折磨而死亡。
如果蘇軍領導真的像電視劇中那樣草菅人命,犧牲人數肯定遠遠不止這些,西方媒體的顛倒黑白必將遭到唾棄。蘇軍在救災中投送了2500臺以上的直升機、車輛等裝備,行動結束後爲防止輻射危害而全部被拋棄。參考蘇軍標準摩步師2000輛作戰車輛和一個直升機編隊的標準,蘇軍在切爾諾貝利中的損失相當於一個摩步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