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儿妈妈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皮皮妈妈最近很心烦,今天在公园陪孩子玩的时候,到时间要回家了,孩子不肯走!

“不听话是吧?皮痒了是不是?给我滚回家去!”妈妈这样凶皮皮。

有个小朋友看到皮皮拿了一个球,很想过来跟他一起玩,皮皮看到小朋友走近了,就大喊:“你走开,信不信老子打死你!”,小朋友止步,看了一会儿又靠近了,皮皮走上去就把他推倒,还大声喊着:“滚开!我讨厌你!”

被皮皮这样对待,这个小朋友哭得稀里哗啦,皮皮妈只好拉着自家孩子赔不是,哪知皮皮非但没有道歉的意思,还吼妈妈“我没错!不要你管!”这下皮皮妈妈忍不住了,抬手就打了他两巴掌。


“皮皮的脾气怎么这么差劲?”冷静下来后,皮皮妈很自责,因为皮皮说的那些话和糟糕的态度,是在家大人们教训他常用的,没想到皮皮学来后,对外面的小朋友用上了。这不就是最简单的“踢猫效应”链吗?

什么是“踢猫效应”

大家对踢猫效应是这样描述的:“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过程,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在上面的事情里,对皮皮发脾气的父母在金字塔顶端,然后是皮皮,被欺负了的小朋友是底层无辜的“猫”。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两点:

1、坏情绪会像瘟疫一样,不断向更弱者蔓延

除了最后的“猫”以外,每个角色都有错。不愉快和紧张的情绪越高,对认知的干扰越大,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使事情像蝴蝶效应一样,发酵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施暴者和受害者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弱小。

2.糟糕的情感体验随着链条增长,不但没有消失,总量反而越来越多。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作为社会人,不断被人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别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我们可以选择继续传递负面能量,更可以选择适时地终止它。

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前面的10%,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90%的不愉快不发生。当然,在这一点上孩子们往往无能为力,家长需要做好示范。毕竟,每一个“皮皮”的恶劣话语和不当做法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

家长的坏脾气能带给孩子什么

1.不良的家庭环境,糟糕的亲子关系。

幼年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未完全觉醒,在此之前,温馨的家庭环境营造的良好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在情感上和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春期来临,激素造成孩子的情绪动荡和情感变化,他们会倾向于愿意向父母倾诉和寻找帮助。否则,会容易提前在精神方面彻底地“自立门户”。真正成熟的父母,应该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给孩子持久而稳定的爱。


2.如出一辙的坏脾气,差劲的社会关系。

家长放任自己的情绪泛滥,对无辜的孩子发泄,会让孩子暴露在被忽略情感、得不到尊重、被当做出气筒的境况下,内心充满不快、失去积极的阳光心理。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长此以往,内心都会沾染到家长的消极情绪,形成和家长一样的坏脾气,反过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家人。随着时间推移,情绪和情感上的施暴者和受虐者会发生反转,还会因为自小领略的“以强欺弱”影响他们接触的其他人。

3.埋下危险的种子,把压抑的情感用错误的方式向弱者寻求发泄。

那只长期被负面情绪包裹的“猫”,终有一天,会忍无可忍疯狂爆发,把锋利的爪牙伸向更弱小的存在。

贵阳那个对两岁小女孩挥刀相向的大学生,被抓的时候还在叫喊“我不是弱者”,断送了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前程,徒留两个家庭难以恢复的伤痛。

新闻里爆出的某地男子持刀砍杀小学生报复社会的事件,同样是这样的弱者之怒。一旦歇斯底里的爆发,后果都不堪设想。


家长情绪失控而殃及池鱼,对孩子发泄完脾气、冷静下来以后,内心会产生负疚感。自己明明能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相似情景却不断复现。提醒家长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拒绝糟糕的情绪表达成为“家庭遗传”。

远离“踢猫效应”,请给孩子清静

1. 家长要有意识让自己的情绪快速平复。

觉得自己负面情绪达到极限之时,家长要主动寻求减压,不要误伤孩子。控制情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深呼吸,尽量使自己保持平静。有人觉得默数数字很有效,数到十不能平复,那就数到二十,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怒火喷薄而出,烧到无辜的孩子身上。或者暂时离开导致不佳的环境,平复一下心情。

正如《情绪勒索》一书中写的:当你感觉自己可能做出过度反应时, 最重要的是让你的情绪不受当时情境干扰, 恢复平静。


2. 家长需要及时排解情绪。

光克制情绪,不对孩子发泄,不意味着负面情绪的消解,这些被压制的情绪小怪兽还是会在某个场景的刺激下出来撒野。对失望或愤怒的发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听音乐、跑步、阅读、倾诉等。家长及时用自己喜欢、适合的方式彻底发泄完不良情绪,从心底轻松愉悦起来,才能恢复对孩子的和颜悦色。

“努力不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能力。”约瑟夫.布尔戈这样写道,这样美好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拥有。

3、请家人来提醒自己的情绪异常。

前两天,朋友跟我讲了她和六岁的儿子之间的故事,我很受启发。

她家有两个孩子,小的还不到两岁,有时候会因为生活琐事对宝爸发脾气,宝爸心情不好就会找儿子的麻烦,动辄训斥,或者让孩子“滚蛋”。

把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直接对妈妈说“你不要老对我爸发脾气,你再这样我不理你了”,然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上午,儿子真的没有对她讲一句话。

午后,我的这位朋友特意买了一个蛋糕,在小女儿睡着、老公去上班以后单独和儿子分享并谈话,经过换位思考,妈妈决定阻断家里的“踢猫效应”,和儿子达成了一致:下次觉得妈妈音量陡升,要发脾气的时候,提醒妈妈控制情绪。

这个方法效果非常好,我的朋友重新赢得了孩子的敬爱,她家里已经和谐了很久了。


每个人对情绪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是迁怒于弱者转向攻击真的不是可取的行为。在单位我们不可能回怼领导的不满,因为领导是上位者,人们自然地容易选择把糟糕的情绪发泄到无关痛痒的人身上;为什么在家里我们明明最爱孩子,却总是让他们成为坏情绪的回收站呢?

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似曾相识的影子,就是家长自己的形象。把孩子也当老板,不要迁怒于他们,自己学会摆平生活的不悦吧,谁让我们是成年人呢!

今日之问:生活中你是怎样化解坏情绪的呢?你的孩子会成为可怜的“猫”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是娟儿妈妈,也是一位家有萌宝的宝妈,每天会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儿知识,帮大家解决带娃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