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有自知之明

前幾天翻書,看到一個小故事,挺好笑的,引發了我對“自知之明”話題的思考。

古時候,有一個人,字寫得很差卻自我感覺良好,最喜歡給人題字。

有一天,他遇到一個熟人,見對方手拿一把白紙扇,上面沒有一個字,急忙一把搶過來就要題字。

對方臉色煞白,撲通一聲跪下了,不肯起來。他見狀笑道:“不就題寫幾個字嘛,何必行此大禮?”

對方哭喪着臉說:“我不是求你寫,我是求你千萬別寫!”

很顯然,故事中喜歡給人題字的老兄缺乏自知之明,高估了自己的水平,最後活成了一個笑話。

中國有句俗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知,就是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把人的自知稱之爲“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爲“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

知人不易,自知更難。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自知之明呢?以下4個維度供你參考。

做事懂得量力而行

3月21日,香港金像獎的前哨獎、香港電影導演協會獎揭曉各獎項歸屬,其中周冬雨憑藉在《少年的你》中的精彩演出,獲得“最佳女主角”大獎。

在微博熱搜上,網友們紛紛留言向周冬雨祝賀,認爲她演技厲害,實至名歸。

周冬雨出道以來,在角色選擇上頗有自知之明,所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小女生的形象,挺符合她的長相和年齡段的。

不符合她形象定位的電影,即使片酬再高她也不會隨便接。

有一次,某導演要拍一個大型古裝連續劇,想讓周冬雨演一個世紀美人,周冬雨一聽就推掉了,導演很是不解。

周冬雨對導演說:

“我感覺我根本演不了,我不是那種大家認爲的大眼睛的美人,再怎麼化妝,我也成不了沉魚的西施、閉月的貂蟬,您讓我去演一個根本不適合我的角色,我也想演,但是我這個兒童般的身材太尷尬了。”

也許這個導演從來沒碰到過這麼有自知之明的女演員,不像很多女演員不管角色是否適合自己,都是爭着搶着上,因此導演對周冬雨大爲讚賞。

作家李思圓說:“一個聰明的人,應該懂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和別人吹噓你有多大的能力,其實是兩回事。”

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哪些事是自己能駕馭了的,哪些事是自己做不到的,懂得量力而行,不勉強自己。

而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往往高估自己,別人吹捧幾句便陶醉不已,遇事以是否對自己有利出發,根本不考慮個人實際,甚至“小馬拉大車”,常常難成功。

做人需要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對自己的能力有個正確的評價,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自己的路需要自己走,鞋合不合適,也只有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能喫幾碗乾飯,適合幹什麼,找不準方向,再努力也會事倍功半。

不說超出自己認知的話

作家劉墉在《成功始於定位》一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見得能長跑。馬拉松的健將,也許參加百米競賽會不堪一擊。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樣,就要以不一樣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長處。如果你不認識自己,就八成會輸。”

一個人是否有自知之明,有時聽聽他說的話就知道。

有自知之明的人說話謹慎,他們只說自己擅長領域的話,屬於自己短板的、自己都一知半解的話堅決不說。

2016年,在安徽衛視的賽歌節目《中國農民歌會》中,劉震雲坐鎮導師席成爲一大亮點。他用自己深厚的閱歷來點評農民歌手們的表現,頗具說服力。

雖然與音樂無關,但劉震雲表示並不怕質疑“不專業”,他說:

“我是看中了農民二字,它跟其他音樂節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參加者是農民,它有草原、有田野、有高山、有高原,有很多原生態的唱法。這對我和觀衆來說都有一種吸引力,我就是來聽原生態歌曲的。”

他坦言自己不懂音樂,不能像蔡國慶老師、玲花老師和曾毅老師更多的是從音樂的角度,從唱法上、音準上,還有組合之間不同聲調的配合來一語道破。

但他懂歌裏面的情緒,自己關注的是歌裏的心思、心情、心緒,他從聽衆的角度,能聽出這個好或不好。

作爲一名音樂節目的導師,劉震雲的長處是寫作多年、閱歷豐富、對人的情緒領悟準確;短處是他不懂音樂,不能從音樂的角度去分析歌手的演唱水平。

從上面他的一番話可以看出,劉震雲有自知之明,他巧妙地揚長避短,只說自己能把握了的話,超出自己認知的外行話一句都不說,所以他得到了觀衆和選手的認同。

這也印證了作家蕭乾說的一段話:

既要知道自己所長(因而去發揮它),又得知道自己的缺陷(好去彌補)。

最不可丟的是自知之明。有它,就不會忘乎所以,就不會出洋相,不會一敗塗地,碰個頭破血流。

有自知之明的人,總能以客觀公允的得體語言展示自己的好形象,受到他人的尊重。

不高估和任何人的關係

有一天,宋仁宗退朝後急急忙忙回到寢殿,讓宮女給自己梳頭。

宮女見皇帝懷裏揣着東西,就問:“那是什麼?”仁宗說:“是諫官的奏摺。”

宮女又問:“說的是什麼事?”

仁宗耐心地回答:“連日暴雨不斷,災情嚴重,諫官說是宮裏宮女太多,陰氣太重所致,建議朕適當裁減。”

宮女邊梳頭,邊陰陽怪氣地說:“中書省和樞密院那些大臣們,哪位家裏不是歌女、舞女多到無數,但他們仍不滿足,一旦官職稍稍升遷就增添侍女。您貴爲皇帝,身邊只有這麼幾個,他們就說什麼陰盛,難道只許他們快活,不讓皇帝開心。”

仁宗聽完,雖有些不快,但還是忍着沒發作。過了一會,宮女又問:“真的要按他們說的去做嗎?”

仁宗說:“諫官的話,怎敢不聽?”

這個宮女平時在皇帝面前嬌氣慣了,覺得每天耳鬢廝磨還不如外面那些人幾句話,便負氣地說:“若真是這樣,那就從我開始裁起吧!”

這話簡直就是在威脅皇帝,宋仁宗聽了大怒,頭也不梳了,起身走了,讓人第一個就消了這個宮女的籍,並宣佈,從她以下30多人全部走人。

有一句說,人和人最好的關係是熟不逾矩。

有距離,纔會有尊重;有尊重,纔會讓關係持久。

能否準確把握自己和他人的距離,也是評價一個人有無自知之明的尺度之一。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容易高估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位置,自以爲和對方熟,言行上過於隨便,沒有界限感,常常會引發對方的反感,給自己帶來不利後果。

就像故事中的宮女,自以爲在皇帝身邊久了,受皇帝寵愛,言行上就失去必要的分寸,把牢騷變成了威脅,最終自取其辱。

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有正確的評估,既不交淺言深,也能熟不逾矩,所以他們才能建立良性的社交關係,在朋友圈獲得好人緣。

對角色切換有清醒認知

人生在世,和“自己”相處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很多人往往悟不透“自己”。

“悟不透”自己的背後,有時是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把握不準。

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人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而且很多角色需要隨着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切換,他們能夠“到什麼唱什麼歌”,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辦什麼事。

戰爭年代,肖永銀、聶鳳智等人都是王近山將軍的下屬,他們對王近山將軍十分尊敬。

後來,王近山因爲婚姻問題受到處分,被降職到南京軍區做副參謀長,肖永銀和聶鳳智都成了他的上司。

王近山從來不擺老資格,有什麼事都會主動到他們那裏請示。肖永銀是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是王近山的頂頭上司,每次司令部召開重要會議時,王近山都會請肖永銀主持。

即使肖永銀因事不能參加,在會議開始時,他總要說上一句“受肖副司令員委託,我來主持會議”,以此來凸顯肖永銀的權威。

肖永銀和聶鳳智都說:“您是我們的老首長,不用像現在這樣。”

王近山說:“現在我不是你們的首長了,是你們的下屬,當下屬就得有個下屬樣。”

肖永銀和聶鳳智對王近山更加敬佩。

莎士比亞曾說過:“愚者自以爲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

做人最難得的,不是聰明,而是有自知之明。

願我們都能正確認識自己,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自以爲是和自作多情;既不自輕自賤,也不自吹自擂,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順更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