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在兩會推遲召開的背景下,各方圍繞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目標怎麼定的討論已持續月餘,尤其是否取消GDP增長目標引起較大爭議。(原標題:疫情衝擊下,中國今年經濟發展年度目標怎麼定。

(原標題:疫情衝擊下,中國今年經濟發展年度目標怎麼定?)

還會設定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嗎?

△ 2020年5月17日,無人機航拍雲霧繚繞中的滬通長江大橋 中新社發 許叢軍 攝

中國經濟發展年度目標怎麼定,是歷屆全國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各方正翹首以待,即將召開的2020年全國兩會如何爲全年發展方向定調。

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爲有GDP季度覈算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在國內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同時,海外疫情蔓延、全球貿易承壓、金融市場動盪等因素,讓中國經濟前景仍面臨不確定性。

尤其在兩會推遲召開的背景下,各方圍繞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目標怎麼定的討論已持續月餘,尤其是否取消GDP增長目標引起較大爭議。

支持取消增長目標者認爲,疫情之下經濟形勢尚不明朗,設立具體目標或帶來“副作用”。如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擔憂,一旦增長目標過高可能“綁架”宏觀政策導致“大水漫灌”。他建議,將經濟政策主要目標轉變爲穩就業和提供失業後的社會保障。

贊成保留增長目標的一方則認爲,中國經濟正處於復工復產關鍵期,設定合理目標有利於穩定預期。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看來,穩就業與經濟增速正相關,因此今年仍應制定富有彈性的年度增長目標,以此協調資源配置。

表面上看,上述觀點針鋒相對,但其內在邏輯卻不乏共通之處。

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轉軌的當下,人們談論設立增長目標與否,其實已不再關乎某個靚麗數字,而是如何讓該目標更貼近實際、更惠及民生、更有效指導發展。而這,也正是中國政府搭建經濟發展參照系時遵循的重要準則。

事實上,不同於以往的指令性目標,如今中國官方設定的各項年度經濟發展指標更多起到的是預測作用。翻看過去幾年政府工作報告,其中GDP增長預期目標多以“左右”的靈活表述或區間方式呈現,其目的在於確定未來一年的發展目標。

眼下各方關心全年GDP增長目標幾何,更多因爲中國計劃今年實現全面小康,“GDP比2010年翻一番”是重要指標之一,而達到該指標又要求一定經濟增速。

但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看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變化,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要看“量”,更要看“質”。

如其所言,“小康”二字反映的是民衆生活水平和狀態。全面小康包含一整套指標體系,其中既有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量化目標,又有脫貧攻堅這一聚焦穫得感的質量目標,還有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軟目標”。

據此,王一鳴指出,即便部分量化目標在統計意義上略有差距,但這種差距是受疫情影響造成的,不會在總體上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毋庸諱言,此次疫情嚴重衝擊生產生活秩序,抗擊疫情讓中國經濟付出了代價,一定程度上也打亂了原有發展步驟。

但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的話說,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有較大影響但影響總體可控,沒有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

儘管首季GDP出現負增長,但中國民生保障有力,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儘管部分行業遇困,但疫情未傷及生產力根本,數字經濟等新動能更逆勢增長;儘管企業生產經營和產業鏈穩定受到衝擊,但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面對錯綜複雜局面,繼“六穩”之後,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又提出“六保”,凸顯眼下中國經濟政策更強調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着眼於守住基本盤,爲增長“兜底”。

由此觀之,無論是否給GDP等指標安上具體數字,全國兩會爲今年經濟發展搭建的參照系都將聚焦應對疫情衝擊、保證經濟平穩運行,並與全面建成小康、保障基本民生等長期任務銜接。循着這一方向,從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到提高赤字率,外界關注的許多細節,料將很快就有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