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一下,我是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陸陸續續堅持業餘寫網絡小說的人,但由於業餘創作,更新也不穩定,基本寫過的小說也都撲街了。

但我也依然把寫小說,當做業餘興趣愛好堅持着。

不過,2018年後,我跑去做公衆號自媒體創作,就沒時間寫網絡小說了。

目前也有一些成就,積累了23萬的粉絲,每天文章的閱讀量也都在5萬以上,算是有了一點影響力。

我的公衆號是定位於時事和經濟方面的分析。

所以照理說,寫閱文這個事情,有點跟我公衆號風格不搭。

不過我今天仔細想了想,作爲一個曾經網絡小說的作者來說,我覺得我還是有必要去幫我們作者說兩句。

所以今天我也在我公衆號寫了這篇萬字長文。

還是希望能爲我們原創內容創作者,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貢獻。

====以下爲正文======

最近我的文章內容一直圍繞着疫情、石油、經濟等跟國際博弈有關的大事裏,不過其實我的創作範圍還是很廣,只要我感興趣的事情,我都會寫一寫。

像去年《流浪地球》和《哪吒》這樣能讓我眼前一亮的電影出來的時候,我都因此寫過萬字影評。

所以最近聊多了國際大事,今天來換一個口味,聊一聊文化。

雖然相比一些國際大事來說,今天要寫的東西,更側重於行業內的某些現象,影響並不那麼大。

但實際上,我們卻可以從中見微知著,來從中窺探出當前我們存在的一些資本裹挾輿論、資本裹挾文化、資本裹挾創作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其實跟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

本文會繼續保持我文章的一貫風格,去通過有邏輯的分析,抽絲剝繭的幫大家見微知著。

今天文章的切入點,首先來自於最近閱文集團的一些新聞。

說起這個閱文集團,可能不瞭解網絡小說行業的人,並不太瞭解。

不過說到閱文集團旗下的“QQ閱讀”和“起點讀書”,估計很多不看網絡小說的人,也應該都聽過。

最近幾天,首先是閱文集團大換血,原本的公司CEO換人,隨後新推出的“免費模式”,引發巨大爭議。

包括閱文集團給網絡小說作者新推出的“合同”,內容包括一些“聘任作者”、“委託創作”等讓作者完全無法接受的條款。

這都引發了巨大爭議。

從中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力量越來越強勢的今天,實際上資本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裏的方方面面。

你比方說,一些社交媒體上買熱搜、撤熱搜的現象,現在都已經是大家習以爲常的事情。

不單單是微博,實際上在移動互聯網,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但由於“信息繭房”的存在,人們懶得去尋找更多消息,而依賴於平臺推薦的信息。

這就使得資本通過操控傳遞到我們面前的信息,通過精心營造“信息繭房”,從而操控輿論成爲了可能。

這一點,在當前歐美國家尤爲明顯。而在我們這裏,也已經有了苗頭。

再比如,現在各種各樣的流量明星、小鮮肉當道。這背後實際上是大量資本通過包裝、炒作,來炮製流量明星。

這使得一些本來沒有任何作品,也沒什麼才華的人,突然莫名其妙就成爲了頂級流量明星。

而在這些頂級流量明星的背後,其實大都有資本運作的影子。

包括我們現在很多人常用的抖音,也越來越多充斥着資本運作包裝的痕跡。

從我們年輕人的追星文化、再到我們平時獲取信息的渠道,再到當前文化創作領域。

其實方方面面都已經到處都存在資本運作的影子。

這個本身其實也很難說有什麼問題。

比如說一部小說,想要改變成動漫、影視劇、乃至電影,沒有資本的運作支持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的文化產業想要壯大,沒有資本運作支持,也很難實現。

但問題在於,資本在運作過程中,如果缺乏互相之間的制約,任由資本逐利的話。

那麼整個文化產業鏈,從內容創作者,到最後消費者,都只會成爲資本收割利潤的工具而已。

這實際上會使得,只要是有利可圖的,資本完全不在意內容的好壞,從而形成劣幣驅逐良幣。

最終會是我們整個文化產業,成爲很空洞的花瓶。

這其實是挺要命的。

特別在當前紅藍之爭的大背景下,我們怎麼去跟美國做全方面的博弈,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們如何跟美國在文化層面上去做博弈。

如果我們國內的資本,不尊重內容創作者,不尊重消費者,我們想要在文化產業上去趕超美國,自然是難上加難。

這些就是我今天文章主要想要分析的命題。

那麼我會先從閱文集團大換血並推出新合同的事情,來作爲一個切入點,幫大家深入的分析。

(1)網絡小說的發展歷程

我自己以前寫過網絡小說,也做過遊戲,現在全職做這個公衆號創作。

基本上,也都是在從事“內容創作”相關的工作。

雖然我現在因爲全職做“大白話時事”這個公衆號,已經很少有時間去寫網絡小說了。

不過我對於網絡小說這個行業也還算比較瞭解。

網絡小說作爲近年來的一個新興文化產業,其實影響力是越來越大。

大家也應該發現,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和電影是改編自網絡小說,而且其中不乏大火之作。

網絡小說從十幾年前規模不到1億,飽受人們偏見的小產業,一直髮展到今天產值上千億,讀者數量超過3億的一個新興文化產業,影響力自然也是越來越大。

網絡小說過去十幾年基本都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沒人疼沒人愛,還存在大量讀者看盜版的問題。

但即使如此,網絡小說也依然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其中“起點中文網”的VIP付費模式,功不可沒。

因爲客觀來說,“起點中文網”在2003年劃時代的推出了VIP付費模式,真正意義上養活了一大批網絡小說作家。

所以,起點中文網也基於此,籠絡了當時一大批網絡小說作家加入自己的網站。最終不到兩年,起點中文網就基本完成了對當時規模並不大的網文市場的壟斷。

而後,起點中文網在2004年底也被當時如日中天的“盛大”收購。

這是資本首次介入網絡小說產業裏,但結局並不太美妙。

由於圍繞着版權糾紛問題,起點的創始團隊和盛大文學之間爆發了激烈矛盾。最終這件事情,以起點創始團隊辭職出走而告終。但這也是另外一個新的開始。

起點創始團隊以吳文輝爲首,他也是起點成立時的主導者,被譽爲網絡小說產業的奠基人。

吳文輝在2013年辭去盛大文學的職務後,最終帶着起點創始團隊,投奔了當時盛大遊戲的最大對手,也就是騰訊。

2014年,騰訊宣佈成立了“騰訊文學”,而吳文輝就是擔任騰訊文學的CEO。

2015年,騰訊文學正式收購了盛大文學,並以此合併成立“閱文集團”,而吳文輝也就成爲了“閱文集團”的CEO。

至此,閱文集團整合了原先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的所有資源。把QQ閱讀和起點讀書,這兩個國內網絡文學領域的巨無霸給整合在一起,真正意義上讓網絡文學產業進入到資本運作的發展快車道里。

故事到這裏,吳文輝的經歷,也成爲了一個很典型的逆襲案例。被老東家趕出去後,結果去了新東家東山再起,沒兩年還反而把老東家給收購了回去。然而,吳文輝在這裏也給自己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他並不是完全只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對盛大文學的收購。

他是依託於騰訊這個巨無霸,最終才得以實現收購盛大文學,把“起點中文網”給拿了回來。而後,閱文集團在2017年於港股上市後,就徹底淪爲了資本市場賺取利潤的工具。

由於上市融資,起點創始團隊的股權進一步稀釋。

而吳文輝等人很明顯也不夠具備馬雲等真正商業大佬的手腕,缺乏跟資本較勁,或者說自己反過來主導資本的能力。閱文集團在上市後,股價就一路從最高的110元,持續下跌了兩年多。

最低的時候閱文集團的股價只有22.95元。從110元跌到22.95元,跌得只剩下最高點的1/5。

這很明顯是資本市場並不認可當前閱文集團的商業運作模式。

而資本都是逐利的,一個公司上市之後,爲股東賺錢就變成了這家公司的最基本義務。目前騰訊只有閱文集團的26%股份,爲閱文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所以實際上,也可以視爲騰訊對當前閱文集團的商業運作模式,並不感到滿意。

由此才引發了本次閱文集團圍繞着“免費模式”的巨大動盪。

吳文輝因爲一直堅持自己從2003年就創立的VIP付費制度,他認爲只有VIP付費制度,才能夠真正養活一大批中低層作者。

然而,在資本的眼裏,VIP付費制度並不是一個好制度。

特別是在“頭條系”的免費戰略當道情況下,一直飽受“頭條系”進攻壓力的騰訊,最終還是不得不拿自己旗下的文學產業開刀,也要跟隨頭條系的步驟,去進行這種免費戰略。

而吳文輝可能因爲不同意這樣的戰略切換,最終只能選擇黯然退出,辭去閱文集團CEO一職。

由於本次閱文集團還並非吳文輝一人辭職,還包括其他數名高管,從而引發各方猜測。

這就是這件事情的始末。

(2)免費的餡餅並不好喫

要分析這個免費的餡餅。

首先就要說一下網絡文學已經持續17年的VIP付費制度。

其實在當前國內其他文化產業領域,網絡文學的VIP付費制度,反而成爲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因爲只有網絡文學實行了這樣一個付費制度。

網絡文學的VIP付費制度,簡單說就是,讀者看書需要訂閱花錢。

通常來說,網絡小說頭20萬字是免費的,讀者看完頭20萬字後,如果覺得好看,想繼續看,就需要花錢付費訂閱。

這個錢也不會太多,通常現在是1000字5分錢左右。

按照通常網文作者一天更新5000字來計算的話,讀者追更一位讀者的小說,一天只要花2.5毛錢,一年下來91元錢。

這個錢放到現在,也就是出去兩人喫一頓飯的錢。

並不算多,但就是這一點點付費閱讀的錢,卻在過去十幾年裏,通過聚沙成塔的方式,養活了一大批網絡小說作者。

即使這其中99%的作者,每個月能因此拿到的稿費可能也就是2000左右,但也因此讓一大批心裏懷揣着夢想的人,能夠有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按照這個VIP付費的模式,讀者每看1000字花的5分錢,其中一半歸平臺,也就是起點所有。

另外一半歸作者,也就是一個55分的合作協議。

這個正常來說也是比較公平的,因爲作者是需要依賴於起點這個平臺去給各種推薦、曝光機會,這樣讀者纔有機會看到這本小說。

而起點通過編輯推薦制度,建立了一套殘酷的書籍競爭制度。

比如說每週換一批書上去某個推薦位置PK,誰的推薦效果更好,看的人更多,誰就有機會獲得下一個更好的推薦。

反過來說,如果你寫的書,上編輯推薦後的效果不好,看得人不多,那麼很可能就會被打入冷宮,再也沒有推薦的機會。

起點正是通過這套看起來有些殘酷,但實際也比較公平的制度,讓網文作者形成很強烈的互相競爭機制。

也是這種競爭機制,最終讓每一本大火的小說,基本上都是經過充分競爭,殺出重圍。

能不能上架,花錢看的人多不多,更多還是取決於作者寫的這本書內容本身的好壞。

你寫的好看,自然會有人看。

寫得不好看,看的人自然就少。

網絡文學也是基於這樣比較公平的競爭機制,在過去十幾年能夠一直持續得到發展。

對於起點平臺來說,推薦那些更多人喜愛看的書,能夠增加自身收入,這本身也是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這實際上也是有一些弊端,比如,完全以讀者爲面向的競爭機制,很容易讓作者的創作,完全迎合讀者。

這實際上也是網絡文學經常被人詬病的“套路化”“小白化”“快餐化”的原因所在。

作者爲了能夠讓讀者掏錢付費,通常會絞盡腦汁想着怎麼讓讀者看得更爽,於是通過研究讀者心理,就出現了當前比較成熟的套路爽文模式。

讓網絡文學一直存在這種過於小白的快餐化問題。

但不管怎麼說,網絡文學的這套VIP付費制度,至少在過去這十幾年裏,養活了幾十萬的作者。

也真正讓那些本來一窮二白,沒有任何社會資源的人,擁有白手起家的機會。

因爲這裏至少是一個以“作品內容”本身作爲最重要判定標準的行業。

至於快餐化之後,如何精品化的問題,自然也會隨着讀者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實際上近兩年來,網絡文學裏,還是湧現不少越來越多的精品,不是那麼快餐化,也比較有深度的作品,同時還廣爲人們喜歡。

所以網絡文學快餐化的問題,我覺得只是一個先解決物質基礎,再解決精神追求的問題。

然而這一切,在當前的免費浪潮裏面,卻顯得有些搖搖欲墜。

VIP付費制度,最大一個優點是,平臺和作者是一個合作關係,收入55分帳。

讀者在這本書上花的錢,有一半可以直接作爲作者的稿費。

這個訂閱收入是作者最直觀的收入,相比虛無縹緲的IP和版權來說,起點絕大部分作者,就是靠每個月兩三千的訂閱收入過日子。

網絡文學很激烈也很殘酷。

雖然網絡文學的創作門檻很低,但其中絕大部分人是寫不到上架收費,因爲成績不達標。

根據我自己粗略估算,網絡作者能寫到上架拿到稿費的人,也就是10%左右。

也就是其他90%都是隻能寫到一半,因爲沒有多少人看,而戛然而止。

但就是這10%能拿到稿費的人裏,頂多90%都只能拿2000左右的低保收入。

另外10%則可以稍微多一些,拿到幾千元穩定的月收入,有的還能偶爾拿到上萬的月收入。然而在這個龐大的低收入作者人羣基數下,是頂端塔尖的高收入大神級作者。

比如起點排名前十幾名的白金作家,基本都是可以月收入十幾萬的。

而且這類排名靠前的作家,通常還有大量遊戲版權收入、改變連續劇的版權收入等等,算上這些,起點的頂級作家,通常年收入都可以達到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級別。

這種金字塔效應,是建立在充分競爭的結果上,所以大家也都不會說啥,廣大撲街在塔底的作者,只能拿那些同樣是從塔底爬上去的大神級作者,當做自己的目標去繼續堅持自己的夢想。

但不管怎麼說,至少塔底的這些作者,還能通過VIP付費制度,來勉強養活自己,才能繼續堅持寫下去。

比方說,只要一名網絡作者寫的小說有1000名讀者願意付費訂閱,按照這個作者每天更新5000字計算,一名讀者付費訂閱就是花0.25元,作者能拿到0.125元,1000名讀者付費訂閱,作者就能每天獲得125元的稿費,一個月就能有3750元的稿費收入。

有這個收入,這名網絡小說作者,就至少能夠養活自己,去堅持寫下去。

但免費時代則不同。

按照閱文集團準備推出的免費模式,讀者看書,其實跟看視頻APP一樣,都是通過包月會員服務來看的。

比方說讀者只要開通包月會員,就可以免費看APP上所有小說。那麼這就涉及到,怎麼跟作者分這個費用的問題了。

之前VIP付費制度,多少個讀者訂閱了這本書,作者後臺都是能看到的直觀數據。

但如果按照免費制度,閱文集團統一收了這個包月會員費,那麼如何把這個包月會員費分給作者,就成了一個完全不透明的巨大暗箱。

可以很明確的是,在免費模式裏,那些頂級作者的收入可能並不會有太大變化,因爲這些頂級作者都是網站的流量支撐來源,所以網站必然捨得把很大一部分收入分給這些頂級作者。

但問題那些中低層作者的收入,就完全得不到保障了。

說白了,網站要給這些中低層作者多少錢收入,則完全看網站的心情,近似於施捨。

而不像VIP付費制度,那麼透明直觀。

作者自身的權益也就得不到充分保障了。

那麼爲何視頻網站就可以通過這種會員制度來收費?

首先,視頻網站通常是直接一次性買斷電影、連續劇的版權。

買斷之後,自然就不存在還要跟製作方分成的問題。

簡而言之,視頻網站先通過統一收取的包月費和廣告費,然後拿着這些錢去買斷影視劇版權,通過這中間的差價去賺取利潤。

但網絡文學則是跟作者分成的模式,那麼自然是不太適用於這種包月模式。

雖然網絡文學也有買斷制度,但對於大多數作者來說,都懷揣着成神的夢想去堅持的,如果作品被買斷,就相當於幫人打工,作者的創作意願自然就不會那麼強。

實際上,此次閱文集團引發的風波里,新推出的合同,也是被廣大作者不滿的。

那就是閱文集團的新合同裏,還寫着諸如“聘請”“委託創作”等概念。

這實際上變成了作者受僱於平臺,幫平臺寫小說,而所有版權都歸屬於平臺的意思。

換而言之,在新的免費模式裏,作者變成了幫資本打工的工具,而非以往作者跟平臺合作的關係。

這是爲什麼這次閱文集團的新合同和這個免費模式,會引發作者這麼反感。

(3)免費是資本收割的工具

其實,爲啥閱文集團這次要不惜引發衆怒去推免費模式,實際上也是當前資本潮流下,一個無奈之舉。

2018年下半年免費閱讀APP的興起,打破了網絡文學市場實行了15年的付費遊戲規則。

掌閱的七貓、趣頭條的米讀 、具有盛大背景的連尚文學,以及今日頭條的番茄小說等,以“免費+廣告”的模式吸引大量用戶聚集,也成爲資本市場的新寵兒。

這其中米讀,最爲風光。

米讀在上線半年後日活躍用戶便突破500萬,排名迅速攀升至網文行業第三位, 2019年10月米讀獲CMC領投的1億美元B輪融資。截至2019年年底,米讀累計讀者近2億,日活用戶近千萬,日人均使用時長爲2小時。這毫無疑問,給閱文集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所以騰訊這一次爲何對閱文集團進行大換血,來給推行免費模式鋪路,實際上也是爲了應對頭條系的兇猛進攻。

然而,我個人是認爲,騰訊在這裏錯失了一個可以跟頭條系差異化競爭的機會。

反而陷入了跟頭條系同質化競爭的困境裏。

本來閱文集團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通過VIP收費模式,聚攏了國內最大一批原創作者羣。

如果閱文集團強行推免費模式,而失了作者人心的話,把這個龐大原創作者羣打散,那反而纔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沒了龐大原創作者羣支持的情況下,騰訊去跟頭條系競爭“免費模式”,無疑是拿自己不擅長的,去跟對手最擅長的地方競爭。

微視爲啥一直競爭不過抖音,其實原因也差不多在於此。

龐大的原創作者羣,纔是閱文集團的最寶貴財富。

閱文集團能不知道嗎?

也是知道的,然而這背後還就涉及到利益問題。

其實不管頭條系也好、其他目前各類內容創作平臺,都是平臺拿大頭,內容創作者拿小頭的模式。

通常原創內容創作者只能拿到20%左右的收入,渠道通常會拿走80%。而且這個過程中,渠道實際還會暗釦不少收入,給多少完全是渠道說的算。內容創作者在這些渠道資本面前,都是屬於絕對弱勢的。

這才使得,閱文集團一直堅持的跟作者55分賬模式,是鶴立雞羣的。

這種跟作者利益均攤的合作模式,讓那些對利潤飢腸轆轆的資本,感到無比不解。

他們不理解,渠道掌握在自己手裏,爲何還要分給作者那麼多錢。

以QQ閱讀爲例,閱文集團經常在QQ閱讀上搞促銷,包括包月會員服務,可以免費去看書。

而實際上,如果你在QQ閱讀上通過包月免費看書,起點的作者通常是沒辦法從中拿到稿費收益的。

資本掌握渠道,然後通過渠道去收割內容創作者,纔是這些資本最習慣的收割模式。

所以,免費模式實際上就是這些資本進行收割的最佳工具。

因爲這樣一來,內容創作者,就只是給資本打工的工具,資本可以收羅到這麼多內容後,以諸如“IP”包裝的名義,去進行資本運作,從中獲取高額利潤,而整個過程就再也跟作者沒啥關係,這些錢就全都被資本拿走了。

這其實也是當前電影、連續劇等需要高度工業化領域的常用資本運作模式。

比如劇組的人都是拿工資的,投資方去投資,所獲得的收益投資方也基本拿走大頭。

但網絡文學創作,則又跟影視劇不一樣。

像電影、連續劇,都是需要商業化、團隊化運作,不可能由個人獨立完成。

特別是電影在現代,已經變成了電影工業,有着一套成熟的產業鏈,創作門檻很高。

然而網絡小說則不一樣,只要一臺電腦,個人創作者就可以獨立去寫一篇小說。

整個過程中,網絡小說作家是可以完全不依賴於資本投資,去獨立創作。

正因爲如此,網絡文學纔有進行VIP付費制度的基礎。

因爲網絡小說,完全就是網絡小說作者自己個人思想的結晶,平臺只是幫忙推薦而已,作者有權利去分走這一半收益,並且擁有保留自己著作權和署名權的權利。

這是網絡小說作爲創作門檻最低的文化內容形勢,所具備的最大特點。

實際上,在國外,比如日本和好萊塢的一些成熟產業鏈裏,小說也一直是作爲一個重要的內容創作源頭。

因爲小說創作門檻低,所以從事創作的人多,就會形成龐大的故事劇情庫。

這些故事劇情庫,就會給各類改編帶來了龐大素材。

像日本的動漫產業,改編小說的比比皆是,這其中如何保障小說作者的收益,尊重內容源創作者,日本都有很成熟的做法。

我們在建立自己文化產業的時候,如何在資本和作者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就是當前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很明顯在這次事情裏,資本是沒有充分去考慮作者的利益,甚至可以說只想着如何收割作者和讀者,以此來謀取更多的利潤。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內容創作者因爲得不到足以養活自己的收入,而最終不得不選擇放棄。

這並非我們國內文化產業的福音。所以讀者看似從免費中獲益,失去的卻是未來看到更多好作品的可能。

(4)資本怪物的影響

其實資本這頭怪物的影響,又何止在網絡文學。

甚至可以說,網絡文學通過VIP付費制度,一直是過去這十幾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最後一片淨土,不受資本荼毒的淨土。這才使得,我們的網絡文學可以擁有數十萬名作者,來創作龐大的作品素材庫。

雖然這其中大部分是小白化和套路化很嚴重的快餐文,品質也是良莠不齊。但在這名龐大的基數下,總會誕生出數量相對也很客觀的精品作品。所以可以這麼說,網絡文學是我國過去這些年,文化產業不多的亮點。

甚至我國最近幾年,還通過網絡文學,在不斷對外輸出我們自己的文化。

過去這些年,越來越多老外在看中國網絡小說。

像上面這個新聞,是2017年有一名老外爲了追更中國網絡小說,甚至把毒癮都給戒了。

雖然這其中主要也是因爲中國網絡小說的爽文性質,很容易讓人看上癮。

但在爽文背後,由我們國人創作的小說,不可避免會帶有我們自己的文化特點,不管是武俠、仙俠、東方玄幻也好,或多或少都會帶有點我們的文化元素在裏面。

這些其實也都是在對外進行文化輸出。

當然了,相比美國通過好萊塢進行對外文化輸出,日本通過動漫對外進行文化輸出來說。

我們通過網絡小說對外文化輸出,還弱了一些,影響力也沒那麼大。

但這的確也是我們過去這些年,在對外文化輸出方面,爲數不多的亮點。

而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正是建立在,網絡小說龐大的創作人羣裏。

而之所以網絡下搜獲可以維持這麼龐大的創作人羣,這是建立在VIP付費制度,讓渠道把更多的收益還給作者。

但現在,在資本的力量控制下,這些渠道要把這些收益從作者身上重新剝削走。

這勢必會造成整個網絡作者羣體的收入下降,而由於頂部作者收入下降不多,資本對作者羣體的收割,必然來自本來收入就不高的中低層作者裏。

因此可以這麼說,像頭條系這樣主推的免費閱讀模式,必然會導致我們整個網絡文學創作羣體的萎縮。

這實際上是一種涸澤而漁的行爲。

但資本就是這種習慣於涸澤而漁的短視羣體,只要有眼前的利潤在,他們就敢於鋌而走險。

因此,實際上當前越發流行的這種免費閱讀模式,實際上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到時候作者話語權更弱,渠道權利更強。

等於渠道只需要養一批近似於槍手的作者就行了。

只是這樣一來,缺乏充分競爭,又缺乏爲“自身作品”奮鬥動力的作者,能寫出多好的作品?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了。

而且沒有龐大的創作人羣支撐,網絡小說想要如同百花齊放一樣去在成百上千的作品中誕生那麼少數精品的概率,就更低了。

這也是我爲什麼說,實際上這件事情是資本扼殺創作的一個典型案例。

其實我一直覺得頭條系,最近幾年在國內掛起的旋風,基本一直在幹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

首先是“今日頭條”和“抖音”賴以成名的“算法推薦機制”“信息流機制”,實際上在加劇我們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繭房”效應。

在信息繭房裏,我們所能看到的、聽到的信息,都是平臺精心計算之後,推送給我們的,美名曰“投其所好”。

但這種投其所好,實際上只會加劇我們更容易“偏信則闇”,而沒辦法“兼聽則明”。

這實際上很不利於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包括在微博上,人們習慣了“短平快”的信息推送方式,必然導致我們在“洗腦刷屏式”的短平快信息轟炸之下,習慣性的喪失進一步思考的能力。

因爲你在微博上看到的,通常都是在重複某一類觀點,而且是重複一遍遍的加深這種觀點對我們的影響,從而改變我們的認知習慣。

這其實就更便利於資本通過營造“信息繭房”,來進而操控輿論,甚至控制我們思想的可能。

相比較之下,國內目前也就只有知乎會有相對還比較多的這種思考氛圍。

因爲知乎上的回答通常都會比較長,作者寫這些回答的時候,本身就是帶着思考和辯證的去回答,讀者在讀長篇分析的時候,自己也會自然而然的代入去思考。

所以,在知乎上不管是不是對某個觀點贊同,至少還會保障了讀者的後續思考能力。

而不像微博上,充斥着各類千篇一律的洗腦式短平快言論。

恰好,微博也是被資本滲透最深的一個輿論社區。

成爲各方角逐輿論的一個焦點。

我自己因爲從事公衆號創作了,其實我在各個平臺都有建立號。

比如微博、知乎、今日頭條,我都有建“星相大白”爲名的賬號,去同步轉發我的文章。

不過其實我自己綜合體驗下來,不得不說微信公衆號是這些“內容平臺”的一股清流。

你比如說以今日頭條爲例吧,在今日頭條上,一篇10萬+閱讀的文章,作者可能收入只有幾十元而已。

而在微信公衆號上,一篇10萬+閱讀的文章,至少能給作者創造幾千元的收入。

在所有內容創作平臺裏,微信公衆號是最能給作者創造收入的地方。

這主要在於,微信公衆號上讀者打賞給作者的收入,微信是沒有從中收半點,原封不動的全部給了作者。

而諸如今日頭條上的文章收益,基本都會被渠道扣掉一大半,再分一些給作者。

這個主要因爲,今日頭條等平臺,都是通過算法推薦去給推送文章,他們認爲,你們這些內容創作者能有收入,都依賴於我幫你們推薦,所以他們認爲扣掉這些渠道的錢是理所應當的。

而微信公衆號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自我的封閉性,微信公衆號上的文章並不依賴於平臺推薦,所以微信並沒有從中分走太多收益,這其實確實是比較良心的,在當前國內自媒體行業裏,算是一股清流。

這其實也跟微信的自身產品定位有關,在騰訊裏,微信一直是自成體系的小王國,其他部門想要染指微信,很難。

所以在微信上想要增刪一些功能,都是要慎之又慎,不會輕易往微信裏塞入一大堆東西。

不過從近幾年微信的一些變化,比如加入了“看一看”功能來對抗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加入了視頻號來對抗抖音。

這其中不清楚是微信自己想加入這些功能,還是基於整個騰訊戰略的考量加入這些功能。

但我只希望,微信公衆號這個目前國內相對還沒受到資本侵襲的淨土,能夠一直保持下去。

其實包括微信最近正在內測的“付費文章”功能,也是比較吸引人的。

這個付費圖文的意思是說,文章開頭幾百字是免費的,後面想要繼續閱讀,需要付費才能觀看。

這其實是跟“免費閱讀”模式完全相反,但最近幾年同樣也有流行趨勢的“知識付費”模式。

包括知識星球、得到都是這類知識付費模式的成功案例。

微信這個付費圖文模式,走的也是知識付費模式。

其實到時候,像網絡小說作者,完全都可以在微信公衆號上去連載自己的小說,自己開付費圖文模式。

這樣一來,讀者看文章花了多少錢,作者就能收入多少錢,沒了中間商賺差價,更加美滋滋。

當然了,微信公衆號本身的封閉性特點,註定不會給你一些渠道推薦的機會。

那麼想要運營公衆號,其實最困難的就是初期積累粉絲的階段,一開始沒有多少粉絲的情況下,你寫的東西別人是很難看得到,並傳播開的。

這也是做公衆號的人,都要跑去其他平臺引流的原因。

但凡是有取捨,如果你不想依賴於渠道,幫資本打工,那麼你就只能承受類似於獨立創業的風險,這都是自己需要取捨的問題。

我們不希望資本佔盡我們便宜,但同樣我們也不可能佔盡好處。

但至少來說,這也是一個路子。

像我就打算以後要連載我自己寫的小說,我也只在微信公衆號上去連載。

至少這樣一來,我能夠去寫自己想寫的東西,不受任何資本鉗制。

我個人還是比較希望,我們國內的文化創業,內容創作者能有更多的話語權。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資本把文化產業搞得烏煙瘴氣的,像那些網紅直播,基本都是被資本包裝出來,然後各種炒作。

甚至出現大量的網紅包裝企業,用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去炮製網紅。

包括那些頂級小鮮肉和流量明星,大都也是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通過流量炒作,來莫名其妙增加曝光度,從而利用近乎“造神”的方式,來圈一大波缺乏獨立思考粉絲的偶像崇拜現象,形成所謂的“飯圈文化”。

這其實背後都不乏資本運作的影子。

像這類偶像造神運動,容易讓各類粉絲羣體,陷入更極端的“信息繭房”裏,從而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此類案例比比皆是。

而這些通過資本造神運動催生出來的頂級流量明星,自帶大量流量的情況下,再去進軍娛樂圈、演藝圈,馬上又得到了資本的“裏應外合”。

這個其實跟股市裏的內外炒作有點相似。

什麼意思呢?

比方說,某個資本去包裝某個流量明星,把這個流量明星炒火了之後,這個資本再去投資其他某部電影,然後這個電影再去高薪聘請這個流量明星,這個錢就這樣在資本內部完成了一次循環。

而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資本賺取了高額利潤,收割了大量粉絲經濟。

中傷的卻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產業。

比如前兩年,甚至出現一些小鮮肉達到1.5億元的天價片酬,單單一個小鮮肉的片酬就佔了劇組經費的80%。

這種奇葩現象之所以存在,背後實際上就是這樣的一個資本內外運作的邏輯。

這種現象,必然對整個文化產業影響極其不利。

因爲一個劇組,一大半的經費都給了某個演員的情況下,其他不管服裝、道具、特效、劇情等經費就少得可能,由此製作出來的影視劇能好纔怪。

這也是國家爲什麼要在今年出臺演員“限薪令”的緣故。

就是爲了遏制這類資本在文化產業的炒作之風。

所以實際上,過去這些年,資本在我們的文化產業裏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

這本身也是文化產業想要進一步壯大快速發展,缺不了資本的支持。

但同樣,如果一味放任資本去收割利潤,必然就會導致以上這些炒作亂象的出現。

這都並不利於,我們的文化產業,那些真正用心去做好作品人的發展。

不過好在我們還是有《流浪地球》,還有《哪吒》這樣一批堅持做好作品大於一切的創作者存在。

並且他們用心堅持製作好幾年的作品,最後票房大賣,逆襲了那些通過流量明星小鮮肉包裝起來的作品。

這都說明,其實羣衆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我們喜歡的還是作品本身,而這類通過資本炒作起來的花瓶,最終大都只會泯於衆人。

所以面對這些資本亂象,我們能做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腳投票”。

我們只有把錢花在那些好作品上,才能讓這些逐利的資本,將錢投資在應該投資的對象。

只有無利可獲,這些資本就會偃旗息鼓。

所以我還是比較希望,在資本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裏,二者能夠取得一個平衡。

建立一個完善的體系,來保障我們的內容創作者能夠獲得其應有的收益,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產業未來能夠做大做強的關鍵。

只有這樣,才能更多優秀的文化創作者可以靜下心來從事創作,湧現出更多好作品,而不至於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面前,最終選擇隨波逐流和放棄,而被資本裹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