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参战部队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虽然经过临战训练,但效果有限,因此在作战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然而我军是善于学习的军队,能够很快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变战术,因而越打越好,终于战胜了越军。

1979年2月17日我军发起进攻,至25日为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我军缺乏战斗经验,部队中有很多新兵,基层干部也没打过仗,初上战场非常紧张,惧怕越军的冷枪、冷炮、地雷、障碍,行军不敢走大路两侧。加上地形不熟,怕散开走,部队愿意挤在一起前进,容易被敌火力袭击。


当时在技术上比较落后,部队装备也较差。如连以下分队主要以军号、小喇叭、旗语、手势进行指挥和联络,强调互相靠拢,以便及时传达命令。这样一来,队形就比较密集,战术上受到了限制,也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遇到越军火力袭击时,往往不及隐蔽,部队发生混乱,紧急散开时又容易遭到路边两侧的地雷杀伤。

在攻击公路两侧的敌人防守要点时,战术上也比较僵硬,干部往往强调从正面进攻,展开队形英勇冲锋,而不善于分析地形,迂回和从侧后攻击敌人。越军则熟悉地形,早就标定了火力打击范围,容易集中火力封锁我冲击路线。这样打下来,攻击经常受挫,增加伤亡,也延误了战斗进展。

另外,由于缺乏战斗经验,顾虑地形复杂,部队不愿意也不敢进行大胆的夜战,一般都是在白天进行战斗。而且受到地形限制,兵力不易展开,火力配置不佳,难以发挥我军兵多炮强的优势。越军则藏在山洞、草丛里,以突然袭击和冷枪、冷炮对我袭扰,难以发现和捕捉。当情况不利时,越军就利用密林草丛迅速逃跑,我军也不易将其追歼。


从2月26日开始进入作战第二阶段。我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了战法,强调步兵、炮兵、装甲兵密切配合,加强了组织协同。实战中,我步兵配合坦克沿公路进行长途进攻,采取的一般战法是:遇到越军阻击时,步兵迅速展开消灭敌人,坦克以炮火支援步兵攻击。遇到路障或桥梁被毁时,步兵迅速排除路障、抢修桥梁,坦克以炮火掩护步兵施工。

部队在前进时注意组织扫雷,开辟道路。进攻山头要点时,步兵实行正面牵制,两翼迂回,从三面向敌发起攻击,孤立并歼灭敌人。沿公路攻击前进时,步兵同时沿山头两侧搜索前进,拔除敌人阵地,保障公路畅通。

与此同时,坦克以火炮和高射机枪支援步兵的拔点战斗,打击山腰、山顶的越军重机枪、高射机枪、无坐力炮阵地,摧毁敌火力点。如此步兵和坦克加强联络,协同动作,互相支援,共同推进。


在攻击前进时,强调步兵必须边打边搜索、肃清残敌,打掉一处,控制一处,防止遭到敌人的火力逆袭。遇敌伏击时,组织各种火器协同压制敌人,采取勇猛动作多路冲击,迂回分割敌人,以快打快,掌握主动,扭转局势,消灭敌人。同时大胆地采用夜间接敌、渗透、进攻的战法,隐蔽进攻意图,加快进攻速度。

就是这样,我军及时改变战术,越打越好,使部队的推进速度大大加快,能够大量歼灭敌人,己方的伤亡也大大减少,从而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最后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