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司马懿平定辽东的蝴蝶效应:缺失了公孙家的制压,高句丽独立

说到公孙渊在三国时期绝不是什么小透明,三国之外有燕国,威震华北,称兵十万。曹魏讨伐辽东公孙家一战除了出动边军和中央军,还叫上了高句丽和鲜卑慕容部,并且有偏师渡海攻击朝鲜半岛,颇有点灭国之战的阵势。外加主帅司马懿的指挥,魏军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方面都占了上风。

景初二年,太尉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景初中,明帝密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越海定二郡,诸韩国臣智加赐邑君印绶,其次与邑长。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

但即便如此,公孙家在辽东的统治还是持续了将近五十年,足以与魏蜀吴一较高下,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割据政权了。

公孙度欲要称王之时,曹操、袁绍、孙坚、袁术等还在中原混战中。公孙度很像南越王赵佗、交趾王士燮,在中央政权崩溃时利用形势割据一方。公孙度虽是汉辽东太守,可实际占有领土有辽东郡、辽西郡、玄菟郡、辽东属国、山东半岛的东莱县。公孙度与百济联姻,往南威压三韩。公孙康时期,青州的柳毅被张辽讨伐,但公孙康时期大破了高句骊,并将领土扩张到朝鲜半岛,控制着乐浪郡、带方郡,成为华北最强势力。

公孙度三代人雄踞华北很有意义,他趁着黄巾、乌丸之乱笼络了大量中原人口,就像赵陀、士燮控制着广东、广西、越南等地区一样,在华北地区扎下来自中原的文化根基,进一步开拓了偏远地区。但也些历史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旦长久下去这样的政权就会绝对脱离中央。东汉的体制是强干弱枝,曹魏则受南方两国牵制,无力集中于扩张北方,司马懿讨平燕国后,还是将人口迁移回内陆地区,尽管毌丘俭多次讨伐高句骊,但却没有开拓华北的意图。

所以另一层面是倘若没有公孙氏的燕国在华北,就给予了华北豪强崛起的机会,在公孙渊被司马懿讨平之后,各部鲜卑找到了机会在华北发展,慕容涉归的祖父昔年正追随司马懿讨伐公孙渊,于是这支部落进入了辽东,他的儿子慕容廆后来跟公孙度一样,趁着中央大乱割据辽东,收拢大量逃难的百姓,在东征西讨之间奠定了前燕建国的基础。中国在朝鲜半岛领土乐浪、带方也是在此时彻底沦陷于三韩,再也没有回到过中央政权手中。

至于说为什么不早灭,公孙康时期的势力就不亚于刘表、孙权,而道路险阻仍在荆州、江南之上,劳师动众还未必讨好。公孙康也曾考虑过袭击邺城,但是建安中期他正跟高句骊、三韩交战,其实也没什么空闲。公孙康杀袁尚、袁熙后跟曹操结盟,两者均考量着利害关系。

到了公孙渊时期,他和孙权开始勾勾搭搭,孙吴、蜀汉、燕国、鲜卑对曹魏组成一个四面战略包围网,曹魏国土虽大,但是兵力经常没法集中,精锐一旦奔波于四方征讨就会疲惫。最初是孙权和诸葛亮左右夹击,后来诸葛亮相约科比能共同出兵,孙权也就去勾搭公孙渊。

诸葛亮死后,曹魏终于有余力集中力量去消灭北方的燕国,同时又派人刺杀了鲜卑科比能。但说起来司马懿讨伐辽东的成本还不算足,若非有乌丸、鲜卑相助,又有流星坠落把公孙渊军民吓坏,高句骊又在公孙渊跟司马懿交战时偷袭,估计公孙渊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他多坚持几个月等待孙权援军,能耗到司马懿退兵,就算让曹魏伤了元气,不久曹叡就病逝,可谓续命成功只在一刻。

这样日后金庸写小说,就不会写鲜卑慕容的后裔,会写公孙复的斗转星移。

沉默是金?低调是酷?你还在埋头闷闷阅读文章?错过了评论的你,可能一不小心可能错过了全世界。

小小评论,大大功能。多多评论,优评置顶,辣评点赞,回复互动!一起来评论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