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清平乐》,让千年前的大宋再现高光时刻。温文尔雅的宋式美学,精致华贵的生活细节,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语文课本“背诵默写天团”的连番登场,让宋的光芒借助实实在在的存在照进千年之后的今天。

  而最令网友难忘的,是帅气斯文的仁宗皇帝。这个动不动就晕倒在妃子怀里的文弱书生,身世扑朔,但却被塑造成一代明君,他和那些能臣巨擘开创的时代,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时代最繁华、美好的时代。

  宋仁宗治国的时代,凭什么会是这样?著名历史作家吴钩的新书《宋仁宗:共治时代》,依托严谨的史料,用通俗的写法重现仁宗朝的历史,无意中给热播剧《清平乐》做了一整套令人信服的注解,刚一出版上市,就俘获无数粉丝,也被网友酷评为“360度无死角吹捧宋朝”。

  在吴钩笔下,宋仁宗既非庸碌无能,也非英明神武。书里刻画了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和君主四重角色的所作所为,既有他作为平凡人所拥有的七情六欲,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也描述了他作为宋朝第四代皇帝所面临的重重考验,刻画出生而为帝王者所要经历的无奈、克制与权衡。

  作为当下最红的“文化IP”,“宋”美不胜收。可是,这个“清平乐”一样完美的“宋”真的存在过么?早有学者提出,有宋两朝,赋税徭役畸重,百姓普遍贫困。更有宋史学家指出,宋朝看上去高光明亮的“盛世”,其实是文人构建出来的“清平乐”。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读品周刊对话吴钩,一探大宋真相。

  白雁 / 文

  宋朝有很多美好光明的面

  读品:在新书《宋仁宗:共治时代》出版之前,你已经出版了《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系列都是围绕宋朝写的,为什么对宋朝这么感兴趣?

  吴钩:说起来,很早就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小的时候,主要读两大类,文学作品和历史类,这个兴趣爱好一直持续到参加工作。那时候对历史只是泛泛的关注,没有专门关注宋朝。大概二十年前,开始对明清的历史比较注意,特别是清末晚清的笔记小说。也写了一些跟明清有关的文章。当时的历史观,认为中国古代官场是黑暗的,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的。但是自己心里也有疑问,明清这么黑暗,是怎么来的,如果再往前面的朝代去追溯一下,是什么样子的,也会是这样吗?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留意明清之前的历史。看到宋朝,觉得那时候美好的光明的一面还是很多的,跟我个人的审美和价值观,还比较符合,所以就把更多的兴趣投入到了解宋代历史。

  《宋仁宗:共治时代》

  吴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读品:你为宋代皇帝立传,第一个就选了宋仁宗。为什么?

  吴钩:跟个人的私人感情有关系。宋朝十多个帝王,仁宗皇帝是我最赞赏的。另外,有点出于为仁宗皇帝抱不平的想法。按照我的了解,古代的士大夫,比如宋代、明代的士大夫,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他是代表了明君、仁君的典范。他们赞赏的不是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雄主,更加推崇实行仁政的宋仁宗,还有汉文帝这样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比较赞赏的帝王。明代的王夫之,对宋代的评价是比较低的,但是对仁宗皇帝的评价很高,承认仁宗时代的治理达成了盛治。这也是当时的主流的看法。到了今天,仁宗皇帝的存在感特别低。如果说起古代的皇帝,我们可能很少会想到他。即使缩小到宋朝,我们可能想到的是太祖赵匡胤,或者文艺细胞很多的徽宗。热播剧《清平乐》,是第一部以仁宗皇帝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我的这部书,在我的了解范围内,也是第一部专门为仁宗立传的书。还有一个原因,2020年是仁宗皇帝诞生101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推出仁宗皇帝的传记,比较有纪念意义。

  读品:书开篇从仁宗的身世“狸猫换太子”讲起,这个角度很有意思,是怎么确定下来的?

  吴钩:关于仁宗皇帝,如果说要找一个流传比较广的故事,那就是“狸猫换太子”。虽然在这个故事里,他本身也不是主角,主角是包拯。这是明清时期流传很广的戏剧,很多人都会把文艺作品里的古事当成真实的历史来看。我就想借着给他立传的机会,先把这个民间传说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提醒读者,千万不要把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当成真实的历史。

  并没有360度无死角吹捧宋朝

  读品:写作依托了大量的史料,都有哪些?

  吴钩:引用最多的是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有宋人笔记,宋朝士大夫的文集。《宋史》里的资料用得比较少,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宋史,我曾经把《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对着读,发现《宋史》里面的错漏是比较多的。另外一个原因,出于写作方便,《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编年史,对于我们了解仁宗朝发生的事情,读起来更简单方便。

  读品: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按照学术的方法去写,比如书里也有这样的句子,“李迪被逐,恐怕也是刘皇后的意思”,这种表述超出了具体史料,营造了一种极大的想象空间。由此,我觉得你的出发点,是写通俗的历史,普及读物,可以这么理解吗?

  吴钩:这么写,其实是为了表达严谨。从史书看,李迪和刘皇后两个人之间是不合的。刘太后到底有没有主动提出驱逐李迪?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记载。但我觉得是这样,却又不是百分之百肯定,所以用了恐怕这个词。我在写作时,一是要做到尽可能表达得生动活泼,轻松一些,有意关注文本的可读性,但同时,我的内容都要有依据,有史料支撑,不是个人凭空捏造的。

  读品:纵观历史,在你看来,宋朝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吴钩:在我的书里都写到了。有网友说我,360度无死角吹捧宋朝。我个人不同意这个说法。我对宋朝的正面的评价是有依据的。先说文学,说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必定要说到唐诗宋词,宋词是和唐诗并列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简单比附,就相当于宋代的流行歌曲。还有我们现在承认,宋画代表了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准。而中国古代在经济上最发达的一个时代,也是宋代。宋代的司法与政治制度,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我的《知宋》那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这里不另说。

  最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最富有现代信息的古代社会,也是宋朝。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汉唐或者明清,会非常不适应,受不了。汉唐和明清,有宵禁的制度,到了晚上,要待在家里,不能上街,不能购物喝酒,没事上街溜达是要被抓起来的。但是在宋朝,被突破了。宋朝有非常热闹的夜生活,有繁华的夜市,夜里可以上街购物、看文艺表演。现代人如果穿越回宋朝,可能比较容易适应,这也是宋朝的魅力之一。

  读品:大宋的美好,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视了,是因为被大唐巨大的身影遮蔽了吗?

  吴钩:我们看待历史,往往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很向往强悍的盛世。会觉得宋朝土地面积那么小,在军事上战场上的表现又那么弱,首先就把它定义成一个积弱积贫的时代,就给它这样概括了。这四个字背后的复杂性,就给忽略掉了。特别是在晚清近代,中国面临着亡国的焦虑,读史的时候,就会把这种焦虑带进来,痛恨中国历史上比较疲软衰弱的时代。具体到宋朝,就会强化它弱的那一面,而忽略它在文艺、商业、经济上繁华的一面。另外,还跟被我们想像的盛唐遮蔽有关。很多人觉得唐朝非常繁华强大,其实有时候,这样的概念是后人想象和构造出来的,并成为一个固有的印象。很多人认为唐朝很自由,比如,唐朝的女性可以穿比较暴露的衣服,可以自由地改嫁。其实你去看宋代,女人照样可以比较自由地穿着、改嫁,而且改嫁的比例不比唐朝低。唐朝晚上是有宵禁的,商人必须按政府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营业,过了时间点就必须关门,每样商品的物价,都是政府定价的,商业上的自由不如宋朝。再比如我们熟悉的唐僧取经,实际上,唐僧是偷渡出去的,因为唐王朝不许国民出境。说他和唐太宗结成兄弟,都是小说编造的。唐朝对人的束缚,到了宋朝就慢慢被突破了。一个宋朝人所享有的自由,要比唐朝多得多。在史学界,有唐宋变革论的说法,也涉及到这些。

  “吴钩说宋”系列图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宋朝是第一建立国家社会福利的王朝

  读品:一些史学家认为,宋代“盛世说”是宋代士大夫建构出来的,它来自统治阶层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现实的需要,寄托了士大夫的理想。更有学者认为,宋代士大夫构建的“盛世说”最终成为了南宋的束缚,使南宋朝廷一次又一次地在关键时刻错过和放弃改革的机会,并最终关闭通向变革图强的大门。这种说法,和热播剧《清平乐》展示的大宋盛世,以及你书里描写到的大宋,有所不同。对此,你怎么看?

  吴钩:客观说,有构建的成分,但是构建是有基础的。仁宗是比较仁厚的,治下比较清明,在这个基础上,宋朝的士大夫有美化和构建。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他们要美化一个已经过世的皇帝?是为了给在世的帝王树立一个典范,是士大夫想要约束皇权的一个体现。不像清朝的士大夫吹捧康熙,是他在世时的吹捧,是赤裸裸的拍马屁。

  还有人提到宋朝的赋税多。中国自秦汉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都采取低税率的政策,历代税率都低,一直到清代。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税率是中国的20倍。不能简单地说税率越低越好,明朝的税率很低,整个政府只能维持很小的规模,只能发挥非常简单的国家职能,比如要开展基础建设,开展不了。给官员的工资都非常低,他们只能维持很低的生活水准。明朝的政府办公用品,政府很多时候提供不了,只能向民间征收,相当于给了官员一个剥削老百姓的借口。宋朝的税收是高一些,但是并没有高到让人受不了,这个可以从农民起义看出来。宋朝几乎没有过因为税收太高而导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我们熟悉的所谓宋朝的《水浒传》,梁山好汉没有一个是农民。

  为什么税收要多一点?因为宋朝的财政开销很大,政府提供了比较好的社会福利。宋朝是第一个建立国家社会福利的王朝;穷人生了孩子,政府要给他发奶粉钱;孤儿,政府是有责任把他收养到类似孤儿院的机构。最早的福利设施,是在宋朝出现的,这都是靠财政税收来的。宋朝的财税结构,大头其实来自工商税与专卖收入,农业税只占一小部分,不到30%。跟历朝历代不一样,历朝历代是农业税占大头,占70%以上。宋朝是反过来的。所以,我认为说宋朝剥削百姓,这是不成立的。

  读品:《宋仁宗:共治时代》之后,还会继续写宋吗?还有什么计划?

  吴钩:在未来几年之内,我的关注点都放在宋代。以后会写的内容,都应该和宋朝有关。最近我的计划,还想来拜南京的一些遗迹。南京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应该有很多王安石留下的遗迹。但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还不便出门。

  本期人物

  吴钩 1975年生,现居广州。宋史研究者,专栏作家,近年来致力于宋代社会史、生活史、政法史的研究,主张“重新发现宋朝”,已出版《宋仁宗:共治时代》《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等作品集,其中《风雅宋》获评2018年度中国好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