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概是当时边境动荡,朝廷向西夏纳贡以换取和平的局势刺激了他,21岁的张载怀着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向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进献《边议九条》,打算组织民团夺回失地,为国建功。后来因弟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

最近看了不少儒家哲学的内容,其中,宋明理学(也就是两宋至明代这一时期的哲学)尤其具有中国哲学的意趣。它虽为儒学,却同时融儒、释、道思想为一体,真正集古代中国各方思想于一身,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体总结一下,顾名思义,理学的中心思想既是“理”。这个“理”指的是天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性实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看到这里,大家差不多就能理解,理学大概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它始于北宋五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但这里也要注意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理学家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支持者,在这其中,甚至也出现了早期唯物主义的萌芽。

虽然这一体系的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本体论的问题,但理学家最关心的论点,却是在人性与社会伦理,也就是后世对其简洁的四字总结:“存理灭欲”。

说起理学家,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抵就是朱熹、王阳明,鲜少有人听说过张载。但我觉得要讲理学,张载绝对是不得不说的人物。

张载是北宋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写《爱莲说》的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他有一句著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铿锵话语,荡气回肠。

张载生于公元1020年河南开封,后随父迁居陕西郿县横渠镇,故也称横渠先生。少年丧父使得他比常人早慧。大概是当时边境动荡,朝廷向西夏纳贡以换取和平的局势刺激了他,21岁的张载怀着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向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进献《边议九条》,打算组织民团夺回失地,为国建功。但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与兵?”认为张载走文人路线能有更大的作为,鼓励他在儒学上下功夫。

考虑当时的思想氛围,自两汉以后,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先秦的儒家思想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延续,这段时期的中国文化及哲学思想一直都在不断衰退,尤其到了唐末五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芒已几近黯淡无光。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以致“学绝道丧”。文化复兴的大任就这样顺应时代潮流,落在了张载等人的头上。

于是,张载全身心扑进了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事业中。

他回家刻苦研读儒学,又读遍佛学、道学圣典,经过十多年的反复攻读,终于领悟了儒、释、道互补的大道,开创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京赶考,进士及第,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1069年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后来因弟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

回到横渠之后,张载整日讲学读书,并结合自己一生所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后1077年因其学术承继古代圣贤思想而被召回京任职,却屡遭孤立,不久便辞职西归,死于路上。张载一生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

一代大儒就此孤单陨落,可悲可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