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見董文恪公一玉蟹,質不甚巨,而純白無點瑕,獨視之亦常玉,以他白玉相比,則非隱青,即隱黃隱赭,無一正白者,乃知其可貴。頃與柘林司農話及,司農曰:公在日偶值匱乏,以六百金轉售之矣。

紀曉嵐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

清和田白玉蟹 故宮博物院

清人紀昀在其所著《閱微草堂筆記》中講述他五十年前於董文恪(即董邦達)處看到過一隻“質不甚巨,而純白無點瑕”的白玉蟹,這隻玉蟹單個看沒什麼特別“獨視之亦常玉”,但和其他白玉一比,其他白玉不是隱隱有青色,就是隱隱透着黃色或赭色,沒有一塊白玉顏色是純正的,“以他白玉相比,則非隱青即隱黃隱赭,無一正白者”,這件難得的白玉蟹後來被董邦達以“六百金”的高價出售而不知所蹤。紀昀對此物就此失傳,在書中也略有惋惜之意。

清中期和田玉雙蟹鎮紙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藏清中期和田玉雙蟹鎮紙,高3.6、長11.2、寬16.8釐米,白玉質地,採用圓雕鏤雕工藝,雕琢出兩隻相對的螃蟹,其蟹殼微隆,八足屈張各異,前螯微張,鉗住蟹身下的蘆葉、蘆花,兩隻螃蟹擺出一副在蘆葦中穿行的姿態,作“二甲傳臚”之意。

二甲傳臚

清康熙 青花“二甲傳臚”盤

科舉制度中,殿試以後由皇帝宣佈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古代,上傳語告下稱爲臚,傳臚即唱名之意。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三章第三節:“[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傳臚,典禮勘爲隆重。按傳臚唱名,其制始於宋代。

清 祁陽石二甲傳臚座屏

宋沈括《坐溪筆談》雲:‘進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臨軒,宰相進一甲三名卷子,讀畢拆視姓名,則曰某人,由是閣門承之以傳臚。’此基證也。

明史

明代稱會試第一爲會元,二三甲第一爲傳臚。至清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爲傳臚。《明史·選舉志》:“會試第一位會元,二甲第一爲傳臚。”《幼學須知》載:“天子臨軒,宰臣進三卷,讀於御案“。

清乾隆 楊季初制泥繪二甲傳臚筆筒

清代之制,是日晨,鑾儀衛設鹵簿法駕於殿前,設中和韶樂於殿檐下......鴻臚寺官引新進士就位。宣制曰:‘某年月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跪,第二名某人,引出班就道右稍後跪,第三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又稍後跪。每名皆連唱三次。嗣唱第二甲某等若干名,第三甲某等若干名,僅唱一次,不引出班。唱時以次接傳至丹墀下,所以是日稱爲傳臚。唱名畢,樂作,大學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進士均行三跪九叩禮。中和韶樂奏顯平之章。禮成,皇帝乘輿還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