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羅到達趙國後,面對趙襄王起初的奚落也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態度,緊接着劈頭便問趙襄王可知道秦燕互換人質的事,待趙襄王一一回答後,便大聲地設疑提醒趙襄王該是着急,徹底引起趙襄王的注意,後解釋燕秦兩國聯手會威脅到趙國的安全,吞併趙國,又利用趙襄王不甘強大的本國被實力弱的燕國欺負,但又擔心被實力較強的秦國滅國的心理,步步設套,給趙襄王畫大餅——趙國先把河間的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擴大秦國的地盤,以示對秦友好。秦王自是應允,但張唐考慮到去燕國必經趙國,而趙王卻因張唐攻打過趙國並佔領大片土地而恨之入骨,下令誰殺了張唐就會得到方圓百里土地的賞賜,如此一來,張唐肯定是擔心自己途經趙國時遭遇不測,便三番四次用正當的理由推辭不去,讓呂不韋十分爲難,畢竟這事也涉及到秦燕兩國的信義。

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回顧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無不想稱雄爭霸,在資源的掠奪上並不僅是土地城邑,更是各式各樣人才。當然,那會的人才對明君賢相也有自己的標準,因此人才們朝秦暮楚最是正常不過的事。
據史料記載,有這麼一個人才也是這樣的情況,名叫甘茂,本是楚國人,因滿腹經綸被貴人引薦至秦國,得到秦惠文王的賞識,開始帶兵打仗,屢立戰功,成爲秦國名將。
甘茂有一個孫子,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也是聰慧過人,甘茂對這個孫子也是寵愛有加,出門訪友拜客,時時將他帶在身邊。他就是佔據《史記》“一席之地”的甘羅。一天,甘茂到秦國相國呂不韋府上做客,小甘羅也隨之前往。這一會面,呂不韋因爲小甘羅的反應敏捷、聰明伶俐,而對小甘羅好感飆升,禁不住詢問甘茂能否讓甘羅拜他門下,甘茂自是喜上心頭。
正當甘羅12歲那一年,甘茂去世不久,甘羅無處可依,便乾脆投奔呂不韋,成爲呂不韋的門客之一。就這樣,呂不韋與甘羅順理成章地成爲幹爺孫,呂不韋也有心栽培甘羅爲秦國的棟樑之才,特聘老師教甘羅識字讀書,甘羅也埋頭苦讀,暗下決心能早日報效秦國,報答呂不韋的恩情。
直至一天,甘羅敏銳地發現回到家中的呂不韋茶飯不思、愁眉不展,便放下書本關心呂不韋有什麼心事,耐心開導焦灼不安的呂不韋,鼓勵呂不韋傾訴煩惱。呂不韋見他如此善解人意,便一吐爲快。原來秦國與燕國有約在先,互換人質以表誠信。恰好燕國的太子丹入秦做人質,但秦國在燕國的人質期滿該輪換回秦,需要重新派一個秦國的前往燕國當人質,燕國指定要秦國大將張唐當燕國國相,還許諾奉送一百里的土地給秦國。秦王自是應允,但張唐考慮到去燕國必經趙國,而趙王卻因張唐攻打過趙國並佔領大片土地而恨之入骨,下令誰殺了張唐就會得到方圓百里土地的賞賜,如此一來,張唐肯定是擔心自己途經趙國時遭遇不測,便三番四次用正當的理由推辭不去,讓呂不韋十分爲難,畢竟這事也涉及到秦燕兩國的信義。豈料,甘羅聽罷,語氣堅定地說服呂不韋允許他去勸服張唐。呂不韋也半信半疑地讓甘羅去嘗試。
第二天早上,甘羅便到了張唐府上,一問張唐與秦昭王時期那殺敵千萬的秦國名將白起相比誰厲害,二問張唐是認爲秦昭王時期的范雎還是當今的呂不韋專橫獨斷,三問連殺人如麻、戰功卓著的白起面對代表着權威的范雎也落得自殺身亡的下場,連嚇帶硬地問張唐想想自己會有什麼下場。張唐聽完甘羅這“三問”,早就心驚肉跳,趕緊答應準備前往燕國當人質。
呂不韋知道這件事後,一想到自己多次勸說無效的事反被甘羅輕而易舉做到,便對甘羅刮目相看。但小小年紀的甘羅,思維縝密,並沒有忽略張唐人身安全的問題,於是等到張唐前往燕國的行程確定後,便請求呂不韋允許自己到趙國替張唐造勢鋪墊,讓張唐順利過境。呂不韋將此事稟告秦王,秦王同意後,便親自召見甘羅,正式任命甘羅爲秦國特使。
甘羅到達趙國後,面對趙襄王起初的奚落也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態度,緊接着劈頭便問趙襄王可知道秦燕互換人質的事,待趙襄王一一回答後,便大聲地設疑提醒趙襄王該是着急,徹底引起趙襄王的注意,後解釋燕秦兩國聯手會威脅到趙國的安全,吞併趙國,又利用趙襄王不甘強大的本國被實力弱的燕國欺負,但又擔心被實力較強的秦國滅國的心理,步步設套,給趙襄王畫大餅——趙國先把河間的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擴大秦國的地盤,以示對秦友好。甘羅回國再請求秦王遣返燕國太子,與燕國結束結盟之好。弱小的燕國沒了秦國的支援,自然任由趙國放心攻打,何愁沒有五座城池呢?趙襄王也認爲這條妙計兩全其美,不僅重賞甘羅,還把送給秦國的五座城池的地圖讓甘羅帶回國。
甘羅載譽回國,秦王對其讚賞有加,並封他爲上卿,這職位約等於丞相的官職,可想而知秦王對甘羅的器重程度。
沒過多久,秦國果然也遣返燕國太子丹,與燕國結束結盟關係。趙國也緊抓時機,分秒必爭地發兵攻打燕國,迅速佔領上谷三十座城池。而趙襄王又繼續向秦國求和示好,又把其中的十一座城池送給了秦國。
驚歎吧,秦國憑藉一位12歲的小男孩的三寸不爛之舌,不需一兵一卒,便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十六座城池。不得不說,甘羅的智慧,可抵得上當時的百萬雄兵,這大概甘羅的魅力所在吧,能夠得到惜墨如金的司馬遷先生特意在《史記》爲其作傳。即便時至今天,甘羅的名字和事蹟也被人們傳誦不絕。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