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青春有你》35强毕业照曝光引起了一波热度。各家粉丝纷纷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带盐”。近些年选秀节目的火爆不光带火了各位选手,谁来做导师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各家节目绞尽脑汁纷纷邀请各大咖坐镇节目。

在之前,选秀节目《少年之名2020》用办公楼闪烁的灯光做密码,让网友猜测导师的“骚操作”也登上微博热搜。这种做法已经成了近几年选秀节目提前造势的惯用套路。

从《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时代开始,评委犀利、专业的点评就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发展到今天的《创造营》、《青春有你》,如果导师团里缺个“流量雪花”,这个节目基本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选秀节目15年,铁打的营盘,不变的套路。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吐槽过的导师呢?

越“活”越年轻的导师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句经典的导师点评让我们记住了汪峰,也记住了《中国好声音》。

观众对导师的期待并不亚于选手。《超级女生》为代表的节目开启了选秀1.0时代,其中的导师也带着鲜明的业界“大佬”特色,黑楠、包小柏、沈黎晖的犀利常常成为观众讨论的中心。

《中国好声音》则撑起了2.0时代,导师的特点变成热度与实力“齐飞”的专业歌手,刘欢、那英、杨坤爆灯抢人带起话题。

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18年开始的练习生系列,张艺兴、黄子韬、王一博等有练习生背景的流量艺人成为节目的“宠儿”。

根据对《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20个节目中63位导师年龄的统计,不难看出,导师在年龄上有向“小鲜肉”发展的趋势。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评委大多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年纪。《中国好声音》邀请的导师几乎全部都是在华语乐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歌手,所以年龄主要分布在40-49岁。而今天的活跃在屏幕上的导师,他们身上明显的变化是年龄集中在20-29岁,众多80、90后新星借此完成从新手到导师的身份转变。

导师的年轻化不仅体现在年龄上,从出道时长上也可以略见一斑。

出道十年以上,似乎分隔时代的一道门槛。《创造营》、《青春有你》等近几年火爆的节目,六成导师的出道时间在10年以内,并且其中13%的导师出道时间少于三年。

作为当红的流量艺人,他们更有话题度,而在这个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的时代,留给艺人沉淀的机会不多,在“红”的时候趁热打铁,成为很多演艺公司的心态。

作品越来越少的导师

音乐实力是选秀节目标榜的评选标准。那么导师在这方面有多少功底呢?

专辑数量和获奖情况往往是衡量一个歌手阅历和实力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在选秀2.0时代,有过半的导师发行了21-40张专辑,有45%的导师获得60+甚至100+的音乐类奖项。刘欢、那英、周杰伦、陈奕迅,这些节目中出现的导师,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曾对华语乐坛产生重大影响。

从数据看,另外两个选秀节目阶段,导师的音乐作品都相对较少。3.0时代有五成导师的专辑数量都在20张以内,同时获得的音乐类奖项大多也在20项以内。1.0时代的导师,则有四成没有发布过专辑,还有45%的导师没有获得过音乐类奖项!

不过你可能已经被内涵了。

早期选秀节目的导师大多都是音乐制作人,自己发布的专辑很少,相应的获奖数量也不多。而最近活跃的导师虽大多都是以歌手身份出道,但是由于出道时间短,所以数据积累还不多。

花样翻新的名称

资历尚浅的艺人做导师,不担心“招黑”吗?

不过,现在的节目已经不再使用“导师”或“评委”具有权威专业性的称呼,取而代之的是“星推官”、“全民制作人代表”、“班主任”等叫法。称呼虽然变了,但是影响选手评级、点评选手的“导师”功能却依然存在。

这些称呼无疑降低了观众对“导师”权威性的关注。也就出现了,从选秀节目C位出道的训练生,转身坐上导师的位置。

另一个方面,借助节目提升关注度也成为艺人参与选秀节目的目的。《青春有你2》中,蔡徐坤、Lisa、Jony J三位导师的微博搜索指数都随着节目开播在逐步提升,每次节目开播的当天和第二天,导师的微博搜索指数都会达到一个小的高峰。

Jony J的微指数在3月27日推到峰值,前一天“蛋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迷之Rap在节目中播出,吐槽鬼畜神作不断刷屏。被全网群嘲球技的蔡徐坤也凭借在首播节目中的“自黑”赚足了关注度。

选秀节目中导师在挑选手,屏幕外观众也在pick导师。不过最终决定还是你的点击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

数据来源:

[1]导师“消费升级”,选秀节目变“大咖秀“,文娱商业观察,2020年3月26日

[2]中国选秀十五年:偶像是过去的好,导师也是,央视互联,2019年4月14日

数有范儿工作室

编辑 | 夏夏

设计 | 玻色子

版面 | 苍耳

责编 | 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