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造首個區域級軍工創新中心,是韓國《2018年至2022年國防工業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支持先進系統和平臺的自主研發,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並刺激國防出口。這是自1997年韓國實行直接選舉制度以來,首次出現在議會佔3/5席位的“超級執政黨”,這種結果將使執政黨在諸多方面獲得較大程度自主權,包括支持軍工創新發展,推動“自主國防”戰略等。

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國防採辦計劃管理局決定在慶尚南道昌原市及周邊區域,打造首個區域級軍工創新中心。韓國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投入450億韓元(約2.6億元人民幣),在昌原市慶南地區打造“軍工創新集羣”。隨後,韓國國防採辦計劃管理局發佈《2020年至2034年核心技術計劃》,爲今後15年核心軍事技術發展指明方向。

多重因素推動

近年來,韓國在軍工創新領域舉措不斷。2017年12月,韓國發布《2018年至2022年國防工業計劃》,2018年7月公佈“國防改革2.0倡議”,同年9月,公佈一項國防工業基礎發展新戰略,旨在對國防工業進行重新定位,以支持政府進行更廣泛的軍事改革。另據韓國經濟與財政部數據,2020年至2022年,韓國國防預算將持續增長,新增預算主要用於自動化系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研發,以支持軍工創新。

韓國如此密集地出臺軍工創新舉措,主要是出於以下3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實現“自主國防”的迫切需要。韓國軍工業和武器裝備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依賴外國援助,雖然作戰性能尚可,但並不完全符合實際需求。爲改變這種狀況,韓國試圖通過加強與軍工大國和軍工巨頭的合作,提升自身研發能力。韓國決定打造首個區域軍工創新中心,旨在爲上述合作提供便利。

其次,擴大武器出口的現實需要。衆所周知,韓國在對外出口武器裝備方面較爲活躍。比如,K9自行榴彈炮先後出口到土耳其、波蘭、芬蘭等國;F/A-50輕型戰鬥教練機列裝菲律賓軍隊,並競標馬來西亞戰機項目;張保皋級常規潛艇獲印度尼西亞海軍訂單。韓國重視本土軍工創新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武器出口。

再次,關鍵軍工領域實現國產。雖然韓國現有軍工生產線能夠將世界各國生產的先進零部件組裝成可用的武器裝備,但在關鍵軍工研發領域仍存在不少技術障礙。例如K9自行榴彈炮在射擊訓練中炸膛,K21步兵戰車因設計問題在渡河中沉沒等,反映出韓國軍工業仍存在明顯短板。

聚焦高精尖領域

打造首個區域級軍工創新中心,是韓國《2018年至2022年國防工業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支持先進系統和平臺的自主研發,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並刺激國防出口。該計劃提出14項關鍵任務,包括加強研發能力、擴大工業基地規模、爲防務出口商提供更多支持、創造就業機會等。該計劃還提出,韓國國防工業勞動力規模將從現有的3.8萬人增加到5萬人,並實現每年50億美元的出口量。

爲此,韓國對軍工創新進行重新定位,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一是明確戰略重點,即提升本土國防工業4.0技術能力,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人技術等。二是儘快實現4項關鍵軍事技術突破,即指揮和控制系統、無人武器、虛擬現實訓練系統、後勤和生產支持技術。三是確保實現途徑,即加大在研究和創新方面的投入,推動本土國防工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四是提供法律保障,出臺《國防工業促進法》《國防科技創新促進法》等。

韓國國防採辦計劃管理局計劃成立新的國防科技規劃和評估機構,以支持國防產業研發。其中,國防工業促進機構注重爲目標市場“定製銷售策略”,以滿足特定客戶要求。《2020年至2034年核心技術計劃》指明瞭韓國軍工創新的重點領域,即基於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監視與偵察系統,高度互聯的情報、指揮和控制系統,高速度、高威力的精確打擊系統,面向未來的隱身技術系統,無人作戰和高科技單兵作戰系統,網絡響應與保護系統等。

成效尚難預料

目前,韓國政府正在制訂未來軍工創新發展計劃,以更新防務補償政策,加大對國內防務企業的投入,並對這些防務企業進行整合。另外,文在寅所在執政黨在4月中旬第21屆國會議員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優勢,取得180個議會席位。這是自1997年韓國實行直接選舉制度以來,首次出現在議會佔3/5席位的“超級執政黨”,這種結果將使執政黨在諸多方面獲得較大程度自主權,包括支持軍工創新發展,推動“自主國防”戰略等。

需要指出的是,韓國想方設法推動軍工創新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爲減少對美防務依賴。作爲美國外銷武器的重要客戶,韓國三軍裝備絕大多數是從美國進口或者依靠美國技術研發。這讓韓國在安全領域難以擺脫對美依賴。文在寅上臺後,不僅提出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而且要求自主研發先進武器裝備和電子設備,打造一支高技術軍隊,以減少對美武器裝備和駐韓美軍的依賴。

未來,韓國軍工創新將受多重因素影響,能否幫助韓國實現“自主國防”,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李志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