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徽柔遇到了懷吉,真的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永遠有那麼一個人,比她父親更維護她,心裏眼裏都是她。其實,李瑋也是個很出色的人,而且從小就愛上了公主,畢竟能讓仁宗看上的,不止是他家和母親的淵源,如果李瑋一無是處再有什麼別的想法,仁宗也不會把最疼愛的女兒嫁他。

《清平樂》終於迎來了70集的大結局,等的人着急,看得人又鬧心。

徽柔最終迎來了這樣一個結局,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忘卻了該忘記的,記住了該記住的。但和懷吉再不能相見。



造成徽柔這樣的悲劇,究竟是誰知錯?且不說原著作者想要表達的,因爲小編只看了劇,單從劇中的徽柔說說造成她悲劇的前因後果。

首先,造成這個悲劇的當然是那個時代。雖然仁宗在位時宋朝是個清平盛世,而且有“仁宗盛治”之說。但宋朝時候,雖然女人婚後可以和離,雖然有“女子相撲”,但女子的地位已經明顯有別於男人了。

像徽柔不能到大殿上和外臣在一起,女子也不能過問朝堂之事……


徽柔就是生在這樣的朝代,並不是這個朝代不好,仁宗治理下的天下一片昌盛。

她生在這個時代,在仁宗的寵溺下,在大宋文化的薰陶下,卻有了一顆不屈服於世俗的心。她追逐自己的所愛,努力爲之抗爭,像一個英勇抗爭的戰士,但同時也是一個寵溺任性的公主。

她順從了父命,嫁給了李瑋,可因爲李瑋醜陋,就先已經不愛他,從嫁給他就基本上一副冷冷的面孔,婚後不和他同房;因爲不喜歡李瑋的母親,就從沒對她有過好眼色。她用她的任性面對錯誤的婚姻;她在公主府,說懷吉是她的真愛,倒不如說是她的一種精神慰藉。因爲只有懷吉包容她,懂她。

其實,李瑋也是個很出色的人,而且從小就愛上了公主,畢竟能讓仁宗看上的,不止是他家和母親的淵源,如果李瑋一無是處再有什麼別的想法,仁宗也不會把最疼愛的女兒嫁他。唯一不被公主接納的,只是一直說的他的醜陋(劇中李瑋也還好啦)。

而在小編看來,李瑋的母親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典型普通女人,在家不是正室,內心遵從的肯定是母憑子貴的思想,兒子在她心中,照樣也是心頭寶一樣。她看不慣公主對兒子的態度,更看不慣公主作爲人婦的行爲。這就是兩人的矛盾所在。

如果不是那樣的一個時代,如果徽柔生在今天,地位高,有才有貌,有思想,一切也都不是問題了。

其次,是公主的身份。這樣一個身份不允許她有一顆那樣的內心,不用當言官的提線傀儡,只看宋仁宗爲了天下、爲了大局,犧牲了多少,有多少無奈就能知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已經是公主了,有些東西就是需要捨棄的,做到兩全其美的時候很難。而徽柔不明白這一點,所以仁宗帶她去看燈籠時她理解不了仁宗的用意。

她怕別人傷害懷吉,但一直以來就是她在直接或間接的傷害他。她和曹評偷偷約會,懷吉只能黯然神傷,她讓懷吉穿普通人的衣服,結果招致更大麻煩。徽柔遇到了懷吉,真的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永遠有那麼一個人,比她父親更維護她,心裏眼裏都是她;不幸的是她永遠有懷吉這樣一個退路,到最後如果不是靠她的父親全力維護,懷吉也幾乎爲她送了性命。這裏的徽柔只能說是自私又任性的。

第三是徽柔的愛情觀。小編一直不覺得她對懷吉的感情是愛情。只是她愛過的得不到,從小青梅竹馬長大的懷吉是她的一種寄託,一種慰藉,也是她脆弱的感情世界的一根救命稻草。

看她喜歡過的人,馮京三元及第,長相英俊;曹評清逸俊美,體貼溫柔;身邊還有一個英俊清秀、青梅竹馬的侍官哥哥;徽柔是愛情觀裏首要的一條就是顏值控。

所以李瑋即使也是從小就愛她,雖然也滿腹才華,卻不入徽柔的眼。曹評和徽柔是真愛,只是被仁宗強烈反對破壞了,可徽柔抗爭上做得很沒智慧,婚前不抗爭婚後抗爭,抗爭的結果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所有人都深受其害。

這部劇小編最欣賞的,其實是同樣做侍官的張茂則,同樣的境遇下,他能護自己愛的人周全,也能護自己周全。劇中的結局或許是最好的,徽柔公主,在那個年代,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才能無憂無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