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由於《雅爾塔協定》規定,蘇聯在德國投降三個月之內必須向日本發起攻擊。而蘇聯和日本在二戰中並沒有大規模的直接戰鬥。

1945年2月,蘇聯、美國、英國三國首腦在克里木半島舉行了制定新世界秩序的雅爾塔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了戰後德國、波蘭、日本等地區的利益劃分問題。其中德國由美蘇英法四國瓜分。而日本則是由美蘇中英四國進行分治。

二戰結束後,德國領土按照協議被美蘇英法佔領,但日本的分治方案卻並沒有實行。在麥克阿瑟率領美軍進入日本後,僅僅只有蘇軍搶奪了北方四島,而中國和英國則因爲各種原因放棄了對日本的分治。
值得一提的是,蘇軍氣勢洶洶地搶下北方四島,卻放棄了近在咫尺的北海道等日本本土。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斯大林最終決定放棄進駐日本本土呢?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頒佈了《終戰詔書》,日本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斯大林命令蘇軍向北方四島發起攻擊。
所謂“北方四島”,是指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和齒舞羣島。在一開始的進攻中,日本軍隊拒絕投降,與蘇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不久後,裕仁天皇投降的命令傳來,日軍主動提出停戰。一直到9月5日,蘇軍在成功佔領齒舞羣島後,這次軍事行動才正式結束。
按照《雅爾塔協定》的劃分情況來看,北方四島本就該是由蘇聯控制的地區,爲什麼斯大林卻要通過戰爭來搶奪呢?
實際上,從二戰後期開始,蘇聯和美國就隱隱開始暗中較勁。比如在柏林戰役中,蘇軍率先來到柏林城下。他們完全可以選擇圍而不攻,等着德國人投降。但由於德國部隊反感蘇聯,寧願繞路向美軍投降,也不向蘇聯投降。所以蘇聯只得強行對柏林發起進攻,付出了高達30萬人傷亡的代價。最終,蘇軍先於西線盟軍進入了柏林,通過浴血奮戰才分得了佔領德國最大的一塊蛋糕。
在德國投降之後,蘇聯以“休整”爲由,開始默默圍觀美日大戰。對於蘇聯來說,美國自然是其戰後最大的對手,所以日本和美國拼得越慘,蘇聯就越能得利。但由於《雅爾塔協定》規定,蘇聯在德國投降三個月之內必須向日本發起攻擊。因此在美國投下原子彈後,華西列夫斯基就率領150萬大軍殺向了中國東北的關東軍。

而對於本來約定的北方四島,蘇聯卻是沒有把握了。在日本這唯一一個共同的敵人投降之後,蘇美之間的聯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再加上本來兩國之間的意識形態就存在衝突,蘇美的爭鋒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爲了防止美國反悔,斯大林只能以武力的方式強行收取了北方四島。
而在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後,斯大林開始渴望更多勝利果實。他一邊嘗試着讓軍隊進駐北海道,一面派人同麥克阿瑟交涉。不過,麥克阿瑟卻堅決地禁止了蘇軍登陸日本本土,蘇美雙方因爲這件事鬧得非常不愉快。
這個時候,蘇聯不少軍官已經躍躍欲試,準備以武力強行登陸日本。但斯大林卻始終沒有發出進攻北海道的命令。
那麼,爲什麼一向強勢的斯大林認慫了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雙方的實力並不在一個層面上。要知道,蘇聯從1941年起就一直在面對着強大德國的入侵。儘管最終取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但蘇聯卻損失了上千萬的人口,是二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並且蘇德戰爭前中期的主要戰場都在蘇聯境內,蘇聯的各種基礎設施更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此時的蘇聯正是百廢待興,急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元氣。
而反觀美國,儘管也在兩個戰場上打了4年多,但畢竟美國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支撐着,其綜合國力是遠遠超過蘇聯的。
並且最讓斯大林忌憚的一點,就是美國對日本的兩次原子彈轟炸。在這樣一款大殺器面前,斯大林並不敢冒險去和美國撕破臉皮。畢竟誰也不知道,瘋狂的美國人會不會直接把原子彈投到莫斯科。
其二,蘇聯進駐日本本土於道義不符。自珍珠港事件以來,美國幾乎是憑着一己之力在太平洋上和日本抗爭。在二戰後期的幾次島戰中,美國人更是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而蘇聯和日本在二戰中並沒有大規模的直接戰鬥。像二戰最後幾天蘇聯痛打關東軍的行爲,其實更像是一次搶奪勝利果實的不義之舉。如果蘇聯在奪下了北方四島後,還想要進駐日本本土,無疑會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要說戰勝日本的貢獻,連中國也要比蘇聯大得多。中國尚且沒有因爲日本問題而抱怨,那蘇聯就更沒有資格發聲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