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水军扔在了夷陵一带,又分兵黄权,这样一来刘备的兵力就处于下风了。刘备放弃水军顺江而下后,率领前锋驻扎在猇亭,与吴军对峙。

刘备晚年悍然发动夷陵之战,以惨败收场,像一个梦魇备受折磨,仅仅过了一年就病逝白帝城。对于夷陵战败,大多数人归结于刘备不懂军事,在绝地扎营七百里。对于所谓的连营七百里,我却不大认同,久经战争考验的刘备不可能摆成长达七百里的一字长蛇阵!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从历史记载来看,刘备连营七百里的举动,为什么在《三国志 先主传》里只字不提。反倒记载“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

意思是说刘备从秭归出发,翻山越岭到达夷道猇亭扎营。注意刘备是率诸将进军而来 ,至少说明刘备把大部分将领带到了夷陵,也间接说明了刘备的作战意图直指荆州。刘备没理由把将领带走,留下小兵扎营七百里吧!

《三国志 陆逊传》说:“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连围是指刘备集结大军时的兵力范围。意思说刘备集结,从巫峡到夷陵的范围内有几十座营寨。展现刘备军团集结的过程,层层推进,最后都会到达夷陵地界的。

历史上真正的连营七百里出自《三国志 文帝传》。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

这是谬论,从地理距离来看,实际上从巫县到猇亭大概350里左右。据考证东汉或三国的一里相当于415.8米,换算成当时的距离也就420里左右。这个700里显然太夸张,不符合实际情况。如若刘备有连营数百里的情况,也只能是420里。


从调度指挥方面来看,七百里的距离显然不能有效的传达命令,指挥起来困难重重,刘备能不考虑这些问题吗?

刘备出道30多年风里来雨里去,什么战争场面没见过!曾经创造了火烧博望坡、定军山之战等经典战役,积累大量的作战经验。他应该不会给自己制造困难,弄出400余里绝境的。

综合历史记载和调度指挥方面,这个连营七百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刘备也并不是不懂军事。夷陵失败也是另有原因的!

蜀国水军准备不足

自从214年刘备拿下益州后,就一直在打仗,跟曹操阵营爆发了巴西之战和汉中之战,这一打就是六年。连年作战使益州无法休养生息,更别说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水军了。刘备报仇心切一声令下攻击吴国,前期进展顺利一气攻下了巫峡、秭归等地。

李白有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天的时间就能从白帝城到达荆州首府江陵城,可以说此刻刘备占尽长江地利。

如果从秭归顺江而下,配合陆军闪电袭击江陵,大事可成。但事实上刘备并没这么做,因为蜀军水军实力有限,贸然顺江而下怕是有去无回。将军黄权一语道破,他说,“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进易退难四字,表达了蜀国水军准备不足,最大的破绽就是水军人数太少。

曹魏方面掣肘,分化兵力

曹魏方面高度关注夷陵之战发展态势,不排除武力干涉的可能。刘备放弃水军顺江而下后,率领前锋驻扎在猇亭,与吴军对峙。身后的曹军虎视眈眈如芒在背,所以刘备派黄权统领长江以北的蜀军,来对付突发情况。

把水军扔在了夷陵一带,又分兵黄权,这样一来刘备的兵力就处于下风了。实际上刘备的前锋4万对峙5万吴军。

人才凋零,无将可用。

昔日天下无敌的“五虎上将”全部凋零。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战死。220年斩杀夏侯渊的黄忠病死。221年张飞被部将杀害。222年马超病死。平均一年死一个大将,此时就剩下一个赵云了,因反对刘备伐吴遭到冷落,没参加战争。蜀国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参战,是很容易失败的。

反观夷陵之战的主将张南、冯习、吴班等人全是生面孔,没怎么听说过。吴军面对这群无名之辈,心里的底气就更足了。

天气炎热,连营密林

从正月到闰6月,刘备足足与吴军对峙了8个月。吴军统帅陆逊避蜀国锋芒,不与之决战。从寒冬一直对峙到暑夏,蜀军从最初的盛气凌人转换成士气低下的状态,炎热成为最大的问题。

猇亭的蜀军前锋全部去山上密林中避暑,就连驻守后方的夷陵水军也放弃长江进入密林中。至此所有蜀军完成密林扎营,这才是连营的来历。所谓的连营七百里,不过是从夷陵到猇亭一带的山区而已,全长不过几十里。


酷暑盛夏干柴烈火,陆逊抓住有利时机放火大败蜀军前锋主力部队,又用火攻击后方的蜀国水军,在涿乡大获全胜,并切断蜀军退路。兵败如山倒,刘备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是刘备在错误的时机,发动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人才断层和水军弱小是蜀军致命的弱点,表面上强大的蜀军实际是底气不足。刘备夺取荆州心切,在复仇心理的作用下仓促集结,失败早已注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