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戰鬥機逐漸成爲戰爭的主角。爲了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各國費盡心力研製大量的戰鬥機和機載武器。不知大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沒有,在現代空戰中戰機總是要儘量咬住敵機尾部,用導彈和機載火炮消滅對方。
爲什麼科學家不研製一種向後發射的武器呢?這樣即使敵機處於自己身後,那也可以向後開炮摧毀敵機啊。
俄羅斯研製的R73近距離格鬥空空導彈,美國的響尾蛇AIM9X近距離空空格鬥導彈,都是可以全方位攻擊的,不需要咬住敵機的尾部。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着現代科技的迅猛進步,使用先進的頭戴瞄準具,配合上先進的傳感器,導彈早就可以全向攻擊敵機,包括使用導彈攻擊後方的敵機也是沒有問題的。
美國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閃電2使用戰場動態感知系統,飛行員只要使用頭盔就可以看到周邊戰場的局勢和敵機的狀態。再加上360度全向攻擊的響尾蛇空空導彈,戰鬥力非常可怕。
據悉我國空軍也擁有相似的裝備,戰鬥力不輸美軍,以殲20爲代表的先進戰鬥機,早就可以攻擊後方的敵機,所以爲什麼沒有向後射擊的敵機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
歐洲俄羅斯都擁有向後發射的空空導彈,只要飛行員使用頭盔鎖定敵方,那敵方的戰機不論在什麼位置都會被導彈摧毀。
在未來隨着集成電路工業和傳感器技術的突飛猛進,指哪打哪,空空導彈超遠距離攻擊都將不是問題,所以未來的戰爭是科學家的較量是工程師的戰爭。
事實上,最早期的戰鬥機都是可以向後發射的,這是因爲當時的戰鬥機技術十分簡陋,只要在戰鬥機後面加個座,放上一挺重機槍,就可以一邊飛一邊向後突突了。
畢竟一戰時的轟炸機還要靠飛行員用手來丟炸彈。
可是隨着戰鬥機技術越來越先進,靠重機槍已經很難滿足作戰需求了。與其讓他們浪費寶貴的機艙空間,不如更加專一一點專心致志向前看。
簡單來說,技術的發展導致向前和向後無法兼容,從工程角度考慮,使用向後射擊的武器,必然導致無法使用向前射擊的武器,否則成本和作戰效能都是非常低下的。由於從機頭髮射武器攻擊敵機是最佳方案和大概率要發生的事情,爲了保證戰機的性能,就必須捨棄向尾部發射導彈和機炮的設備,否則這戰鬥機就沒辦法造了。
另一方面作爲在空中戰鬥的戰鬥機機體是極爲狹小的,只能保存必要的設備,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向後發射的武器是很愚蠢和不科學的,工程師只要看一眼就會否決這個愚蠢的方案。
根據概率學的計算,在機頭安裝武器是最佳方案,在現代科學研製的響尾蛇這類的先進導彈成功以前,人類只能使用咬住敵機尾部攻擊的方案,因爲人類的技術力量無法實現十全十美的方案,只能採用解決大概率問題的方法。
當然戰場格局瞬息萬變,未來的武器走向依然是各國討論的重點,也許在未來會有一種360度發射和攻擊的超現代化武器,作爲一個普通的軍事迷筆者也無法得出結論預知未來,不過目前來看向前攻擊還是主流。
人類所使用的中距空空導彈,目前仍然需要戰鬥機的鎖定和配合,所以像尾部發射這種方案也無法考慮,目前來說全向攻擊是格鬥彈用的比較多,中距彈相對困難一點,不過科技的發展可能會改變這個局面,讓我們拭目以待。
飛機不過問世短短100年,導彈也只問世了70多年,現代的發展真的是令人瞠目結舌。歐洲的流星,美國的響尾蛇,中國的閃電中距導彈都是令人稱讚的科學精品。在未來的數10年,第6代戰機第7代戰機,空天戰機,高超音速武器都將相繼問世,人類的戰場格局會發生鉅變,爲了保衛中華的安全,我們有必要投入資源研發現代化的武器,能戰方能止戰。
總結來說,現代的人類戰機和導彈是能夠攻擊身後的敵機和目標的,二戰和一戰之所以沒有這種武器,是科學力量的不足,從概率的角度考慮爲了保證飛機大概率的戰勝對方,所以把機炮和導彈安裝在前部來作戰。
未來的數10年,人類的武器肯定是擁有更先進的追蹤功能,無論從哪個角度發射導彈都能無死角的攻擊敵機,實際上現代戰爭的格局已經發生了革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