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宝宝在6个月前可以从母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那6个月后,他们的免疫力又该如何呢?

执笔:王筱铭

定稿:苏子后

一到换季,气温的变化,就让各位妈妈们就犯愁,自己家的娃又要生病感冒了,就想着要怎么办,才能让孩子提高免疫力,减少生病的次数,不再受流感的侵害。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为什么宝宝的免疫力差?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在身体遇到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侵害时,就会自然产生识别和消灭掉能力,以及处理自身变异、损伤、衰老、死亡的细胞。

宝宝的免疫力最开始是通过母乳来获得免疫球蛋白,转变为先天性免疫性系统,而后再通过注射疫苗来获得特异性免疫系统。

宝宝尚小,身体的各方面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机体和器官的功能还未完善,因此免疫能力偏低。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卫生习惯差

所谓“病从口入”,如果孩子外出玩耍后,回家不洗手,吃完东西也不漱口,就很可能将外面带来的病菌或细菌,通过口腔传输到身体中,导致宝宝的免疫力变差。

2、滥用抗生素

在我国,滥用抗生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家长在孩子生病后大多都会直接采用抗生素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可殊不知,长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只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对宝宝的免疫力免疫任何的帮助。

3、过度保护

家长们为了避免宝宝生病,就想给他们最大的保护来规避,如准备精细的食物;天气转凉了不能出门;吃得过饱;穿得太多;只能喝家里的水等,殊不知,这样过度的保护,不仅不能促进娃的免疫力提升,反而会促使他们的免疫力下降。

免疫力越强越好吗?

并非如此。

任何事物都讲究平衡性,宝宝的免疫力也不另外,需要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使身体的状况好。

这是因为如果宝宝的免疫力太强,就很可能对外界的一些刺激起过度的反应,从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即我们常说的过敏反应,甚至是将自身的一些很轻微的变动也当作是外来物入侵,发起攻击,最终导致身体受损,或自身免疫性问题。

因此,免疫力最好的状态,便是具有正常的身体免疫、防御能力,但不会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过度的反应。

哪些情况需要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1、6个月后的宝宝

人体的免疫力并非一成不变,6个月后宝宝从妈妈体内所吸取的免疫球蛋白光环逐渐消失,而自身的免疫力又还未完善,还不足以去抵抗外来物的入侵。

因此,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宝宝人生免疫力的低谷,宝妈们一定要对宝宝悉心照顾。

2、生病频繁,且普通的小病不能自愈

由于孩子身体的各个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会经常生病,正常情况下,6岁以下的宝宝平均每年要生病10~20次,可若是超过了这个次数,宝妈们就需要考虑下娃的免疫力是否较为低下。

还有就是,如果宝宝患上比较普通的感冒,都没有办法自愈,需要通过吃药或打针输液才能够缓解,那么宝妈们也需要及时找到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1、饮食均衡

想要宝宝的免疫力逐步完善,让他们的身体组织得到更好地发展,而营养均衡的食物,就是最重要的保障。

中国营养学会给学龄前儿童做的平衡膳食搭配建议:

2~3岁宝宝:每天摄入食盐小于2克,油10~20克,奶类350~500克,大豆及其制品5~15克,鸡蛋50克,肉禽鱼50~75克,蔬菜类100~200克,水果类100~200克,谷类75~125克。

3~5岁宝宝:盐小于3克,油20~25克,奶类350~500克,大豆10~20克,鸡蛋50克,肉禽鱼50~75克,蔬菜类150~300克,水果类150~250克,谷类100~150克。

2、保证充足睡眠

宝宝处于深睡状态,不仅可以使其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促进生长发育,还可以助其身体的自我修复,让体内的器官进行排毒、调节。

因此,让宝宝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及充足的睡眠,不仅能够保证身体快速发育,还能够让免疫力更上一层楼。

3、多参与户外活动

据研究发现,适量的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宝宝当然也不例外。在户外活动不仅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眼部,还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何乐而不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