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又成了!”

5月18日聯發科技(MediaTek)時隔一週又召開了一次線上發佈會,正式發佈天璣820移動SoC,同時宣佈Redmi 10X新機將首發搭載這顆中高端移動芯片。

不少人對搭載這顆芯片的中端設備頗爲期待,理由無它,天璣820在基準測試軟件安兔兔和GeekBench上跑出了一個足夠令人滿意的成績。雖說跑分不代表最終產品的體驗,但至少說明它在性能上有這個實力。

聯發科技天璣820正式發佈

聯發科技天璣820芯片的發佈,讓原本相對“平穩”的芯片市場出現漣漪,給智能手機廠商一些提供新選擇,也讓2020年智能手機在芯片、性能上有了新看頭。

只是“發哥”真的成了嗎?

一、聯發科技在中高端的精準一槍

天璣820定位中高端,它的競爭對手天然就是驍龍765G、768G以及麒麟820和985。這顆芯片使用7納米制程工藝,採用4大核CPU架構,包含4顆主頻爲2.6GHz的Cortex-A76核心,外加4個主頻2.0GHz的Cortex-A55核心。這是聯發科首次將4大核的架構帶到中高端芯片上。

如果你覺得CPU這些參數過於複雜,那不妨來看看搭載這款芯片Redmi 10X測試機的跑分:安兔兔跑分40萬,GeekBench單核分數642,多核分數2489。

Redmi 10X測試機跑分

根據官方數據,天璣820在單核性能比驍龍765G強7%,在多核方面則比驍龍765G高出37%。這也意味着在中高端芯片領域,天璣820在性能上能表現出不俗的實力,以至於官方直接打出“同級最強”的標語。

聯發科技這樣出招,主要源於中高端芯片和旗艦芯片之間差距。根據CINNO Research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高通芯片佔中國市場32.8%的份額,拋開只爲自家產品供應芯片的海思麒麟,高通驍龍還是移動芯片市場的中流砥柱。

高通芯片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依然很高

因此“高端看865,中端看765G”就成爲非常自然的一件事。只不過,在驍龍765G和865之間存在着非常大“空隙”,以至於許多安卓中端機想往上夠卻夠不太高。

這個“空隙”有多大呢?如果用跑分來說明,驍龍865 GeekBench單核得分在900左右,多核則在3200到3400;而驍龍765G單核成績在600左右,多核在2000分左右。如果用安兔兔的”性能天梯榜“來說,它們之間還差着個驍龍855+、驍龍855以及驍龍845。

這種中高端和旗艦之間的“空隙”導致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前一年的老旗艦性能比今年的新中端更強,但是新中端在功能和其他屬性上又優於老旗艦。也基於這樣思路,iQOO品牌曾用老旗艦芯爲核心,打造新品,既保證性能又穩住價格,也算是在中高端這個市場另闢蹊徑。

最先發現這一“空隙”並付諸行動的是海思麒麟。無論是麒麟820還是之後的麒麟985,在性能上都有點“用力過猛”的意思。尤其是麒麟985,它的定位在中端820和旗艦990 5G之間,性能和980看齊卻加入了990 5G同款5G基帶和ISP,以至於這顆芯片的綜合實力更接近990 5G(這也是華爲將其命名爲985的原因之一)。

各型號SoC GeekBench跑分(部分分數來源於網絡)

而聯發科技的天璣820,也是瞄準了這個點位,拿出4大核架構、天璣1000+同款5G基帶(峯值速度有裁剪,保留雙載波聚合和5G+5G雙卡雙待)以及一些系列聯發科技技術加成,給手機廠商提供了新選擇。

二、還有機會重新認識聯發科技

在卡準點位之後,聯發科技需要面對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如何改變廠商和用戶對聯發科技芯片的固有看法。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從4G延續到現在。關於這個問題,新浪數碼和聯發科技無線通信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彥輯博士有過交流,在他看來,聯發科技自己在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用戶體驗,藉此來打動廠商和消費者,而5G時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天璣系列也意味着一個新開始

所以在5G產品命名上,聯發科技將新品從Helio品牌中剝除,重新建立了天璣系列,這是第一步。接下來則是要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聯發科機的產品,“更多消費者體驗到更好的5G之後,聯發科技在產品定位上會不斷在消費者心中被構建”李彥輯博士說。

其實這是一個循環,消費者好的反響會促進廠商進一步使用,而更多終端出現也會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難就難在如何切入。好在從這兩次發佈會來看,聯發科技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從之前“不方便透露首發搭載的產品”到現在現場官宣首發機型,天璣系列產品已經從“撲朔迷離”走到了“有條不紊”。

天璣820交由Redmi 10X首發,還邀請小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紅米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作爲天璣820榮譽產品經理。

聯發科技和Redmi首次合作,效果似乎不錯

當然這也是有合作基礎的。去年Redmi Note 8 Pro搭載了聯發科技Helio G90T芯片,而Note8這個系列的全球銷量突破了3000萬臺。雖然不知Pro款在這中間佔比如何,但這無疑爲Redmi和聯發科技之後的合作做了鋪墊。

而旗艦級芯片天璣1000+也名花有主,交給iQOO首發。從這方面看,聯發科技在5G芯片做到了李彥輯所說的“持續不斷往前推進”,也會有更多用戶用上聯發科技的芯兒。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廠商們還沒有將天璣芯片引用到最核心的產品上。Redmi和iQOO都是子品牌;早前OPPO採用了天璣1000系列芯片,卻用精緻刀法將它放在了中高端產品上,直至天璣1000+發佈,消費者也沒體驗到搭載天璣1000的產品。

天璣1000的終端還未出現

廠商們對於手機芯片的選擇可以說是慎之又慎了。一方面希望有更多選擇豐富自己的新產品線,填補中端和旗艦機之間的空缺,另一方面也對“新選擇”保持一定觀望態度,畢竟核心翻車可能就意味着真的翻車。

這也從側面看出聯發科技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作爲上游供應鏈對終端廠商的把控力。在多次交流過程中,聯發科技始終強調着與客戶的緊密合作(客戶指的是終端廠商),將“比較強悍的SoC搭配比較簡單的外圍配置”算作客戶的操作範圍,這也直接導致雖然天璣系列在參數上表現很好,但在終端未必發揮了全部實力。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智能手機芯片往往需要芯片廠商和手機廠商聯合優化。如果說安卓廠商對高通驍龍得心應手,那麼面對聯發科技天璣則需要更多的投入。

在同時面對高通和聯發科技時,手機廠商顯然會有不同的態度。

現在的聯發科技還在等一個點,或者說一款產品,能讓它擺脫過去站到更高的位置。

寫在最後:

不管怎麼說,在天璣820芯片發佈之後,聯發科技的產品逐漸走上正軌。在連續多年技術積累之後,天璣芯片也不僅僅是換個名字那麼簡單,這其中也涵蓋了聯發科技對市場判斷以及產品打造的能力。

如果非要雞蛋裏挑骨頭,天璣1000+和天璣820還有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整體來看瑕不掩瑜。當然芯片的能力最終還要在終端產品上體現,雖然很想現在就喊一句“MTK,yes”,但我想這個權利最後還是交給手機用戶們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