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产口景区观看少数民族表演

教室内芦笙声阵阵,画笔妙翻飞。近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芦笙、侗族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导下,吹奏芦笙,学画侗画,抒发新学期新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让学生学习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是三江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发挥职能优势,不断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力量的缩影。自去年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三江文体旅游局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为引领,结合旅游产业,创建了“文化+旅游+团结”模式,为全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三江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荣获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文化引领促团结

走进三江县林溪镇高友村,记者看到,整个寨子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木楼鳞次栉比,虽距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但寨内古建筑群和人文自然景观保存完好。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三江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罗如芹说。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三江文体旅游局把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作与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帮助少数民族村落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并从民俗文化传承、民间技艺等方面,深度打造了布央村、高定村、冠小屯等12个国家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让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群和文化得以保存、传承。

同时,三江文体旅游局还把民族文化推进到乡村,开展了讲款、百家宴、月也等各类少数民族活动,鼓励村民多走动、勤交心、和睦相处,在相互尊重、包容中凝聚团结的力量,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典范。

截至目前,三江文体旅游局向县财政争取了80多万元资金对传统村落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维护,投入1674万元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里三王宫的修缮工程等,不断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凝心聚力促发展

“以前出门只能走路坐船,现在出门是坐车开小车,而且坐个飞机还人人拿手机……”在三江产口景区,当地村民自发组成的表演队,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唱着山歌,给游客讲述了自己家乡近年来的变化,以及村屯发展旅游后的新生活。

产口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也是一个贫困村,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近年来不断开发形成了秀美自然景观和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产口景区,景区由千年古榕树休闲区、三江口乘船慢游观光区和民族风情体验区组成。

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下,产口村现在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4万元,并发展了茶叶、种稻养鱼、侗族刺绣等特色产业,助农脱贫增收,农闲时村民还可以在景区从事演员、后勤等工作,再次增加收入。“有多种收入,在家务工安心,日子过得舒心。”三江产口村村民吴现平一边力赞“文化+旅游+团结”的发展模式好,一边抓紧时间排练新节目以迎接下一批游客。

据悉,三江文体旅游局创建的“文化+旅游+团结”模式,不仅在文化服务中融入了旅游的元素,还在旅游发展中积极挖掘文化因子,为三江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贡献力量,并有效推动了文化服务方式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打响了侗乡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助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特色旅游景区团结进步创建评比活动,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热度,营造全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良好氛围。”罗如芹说。

记者 覃珩 报道摄影

(来源:柳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