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兗州的“兗”字,甲骨文的寫法見圖一,專家認爲該字即“沇”的初文。甲骨文中兗字凡十餘見,主要記載商王在兗州田獵與省田的情況。

古九州地圖
清人龔自珍有詩曰:“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裏的“九州”泛指中國。自戰國以來,九州即爲古代中國的代稱。“兗州”作爲九州之一,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爲“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九州中,山東佔其二,兗州爲其一。
如上所述,一般人認爲“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當時的百家爭鳴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其實經文字考證,“兗”字的出現要比春秋戰國時期早得多,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兗州的記載。
圖一
兗州的“兗”字,甲骨文的寫法見圖一,專家認爲該字即“沇”的初文。該字由“水”和“允”兩部分組成,允上面的四點爲水滴,曲線爲水流。後世將水點移至允的左側,規範爲三點水,寫作“沇”。《書·禹貢》“濟河爲兗(《史記·夏本紀》作沇)州”。又“導沇水,東流爲濟,入於河,溢於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匯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兗州的“兗”字古作“沇”,始見於西周青銅器沇兒鍾。移水於左側,爲《說文》所本。漢碑寫法見圖一。六朝·齊李希宗造像記的兗字寫法(見圖一)尚存古意。兗字在後來的字體訛變中,變水爲六寫作兗,通用至今。
沇兒鍾
甲骨文中兗字凡十餘見,主要記載商王在兗州田獵與省田的情況。如:
1、“翌日戊,王惠兗田,亡(無)災,擒。”其大意爲“第二天的戊時,商王到兗州打獵,沒有遇到災禍等不利的情況,而有所擒獲。”
2、“惠兗鹿射,弗每(悔)亡(無)災。”其大意爲“射擊兗州的野鹿,既沒有過錯,也沒有災害發生。”
3、“王其焚兗迺麓,王於東立,豕出,擒。”其大意爲“商王在兗州的一個山麓,放火圍獵,商王站在東邊觀看,野豬被山火燒出來,被人們擒獲了。”
4、“王惠田省,延於兗,弗每(悔)。”其大意爲“商王視察農田,持續不斷地在兗州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沒有過錯。”
……
甲骨文中的“延”爲祭名,復祭、祭之又祭之意。又有“延雨”,指連續不斷下雨,俗稱“連陰天”。上面第四條卜辭中的“延”,是指商王不斷地、全面地視察兗州的農田。如果兗州農田較少,種植面積有限,又不豐產,是用不着連續視察的,可見兗州在殷商時代就已經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了。
另外,從商王頻繁地到兗州田獵、省田,我們可以推知,兗州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發達的農業。商王的田獵活動不僅是練兵和個人享樂,也有保護當地民衆免受猛獸傷害的性質。至於商王田獵的山麓,不排除嵫山的可能性。
嵫山遺址
嵫山位於兗州城西15公里處,海拔75米,佔地1.5平方公里。嵫山原爲兗州的人文名山,山雖不高,卻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衆多,古寺廟宇鐘聲悠揚,長年累月香火不斷,古木參天、綠草如茵,更有“嵫山八景”膾炙人口,更有衆多的歷史神話傳說。兗州又名嵫陽縣,即得名於嵫山。可惜這座嵫山,兗州人心目中的一座聖山,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四清”和“文革”運動中被毀掉了,如今只剩下一個採石後留下的大坑。近年來有人提出要復建嵫山的設想——嗚呼!談何容易!早知現在,何必當初!
兗州,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目前古九州中見於甲骨文的唯一地名,也是地上史料與地下文物相契合的最早的地名之一。
不知兗州杜閒,但知任城子美(甲骨文書法)
作者簡介:
孫家臣,工藝美術師,濟寧市書畫協會副主席。
郭焰,孔孟之鄉地域文化研究和傳播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