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大城市裏面,天津的地位有點很尷尬,雖然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但跟北京、上海完全沒法比,存在感太低,都讓人忘了它還是個直轄市。

但是,天津在歷史上還是很值得一說的。

早在5000年前,天津這個地方還是一片海洋,後來在黃河泥沙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大片沖積平原,成爲了今天的天津。

那麼,“天津”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在歷史上有好幾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緣河說。

這個“河”指的就是天津河,天津正是有了這條天津河,才被取名爲“天津”。

天津河在《金史》中就有記載,在第27卷的《河渠志》當中,記載道:“泰和六年,卜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爲司通管漕河閘岸,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

這就證明了,當時確實有天津河存在。

除了《金史》之外,乾隆年間也有一本《天津衛志》,裏面明確記載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這個時候,“天津”二字只是用於河流,還沒有用到城市上。

第二個說法,是星座說。

這個星座不是國外的十二星座,而是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星座。

這個說法要追溯到隋朝,在《隋書·天文志》當中,有這樣的記載:“尾亦爲九子箕,亦曰天津。”

除了隋朝之外,在《宋史·天文志》中也有記載:“天津九星在虛宿。”

在乾隆時期的《天津縣誌》上,也可以找到關於天津和星座聯繫到一起的文獻,並且以此來爲天津命名。

第三個說法,是賜名說。

這個說法是被官方認可的,也是老百姓所認可的一種說法,這個賜名者,就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

當年,朱棣在起兵造反的時候,就是從天津的三岔口開始的,也就是從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奪得了皇位。朱棣登基之後,對三岔口感情很深,覺得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更是“天子渡津之地”,於是便大手一揮,把這個地方起名爲“天津”。

等到朱棣將首都遷到北京之後,天津就成了保護北京的重要地點,朱棣還在天津設立了三個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於是天津也被稱爲“天津衛”。

雖然今天的天津跟北京沒法比,但是在民國時期,天津可一點都不比北京差,甚至比北京還要繁華。

1858年,因第二次鴉片戰爭落敗,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把天津設爲通商口岸,西方各國可以在天津設立租界。

《天津條約》雖然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是也讓天津成爲一個開放的城市,引進了很多西方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尤其是工商業,其繁華程度超過了北京,成爲中國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有“南上海、北天津”之稱。

而且,因北京是首都,軍閥混戰,你方唱罷我登場,讓北京變得混亂不堪,因此很多有錢人都搬去了天津,更讓天津變得富庶起來,成爲北方最繁華的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