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七篇

文:小A斯蒂芬

原文【33】:二年,亮又率衆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徵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

魏明帝青龍二年,即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親率大軍十餘萬從斜谷道出兵,並在流經“郿” 這個地方的渭水南岸的平原上建築營寨。

這裏的斜谷:位於今陝西省郿縣西南終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所以又叫做“褒斜道”。

陝西省的郿縣是不是董卓建築的郿塢所在地,有待考證。

天子魏明帝曹叡非常的擔憂,於是就派遣徵蜀護軍秦朗都督步騎兵兩萬人前去抵禦,並直下令秦朗受到司馬懿的的節度。

“節度”的意思就是秦朗直接聽命於司馬懿的意思。

秦朗就是三國著名“綠帽子”秦宜祿的兒子。

原文【34】: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爲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

將領們都認爲應該在渭北駐紮坐待諸葛亮過河,但是司馬懿卻說:“這裏老百姓積蓄的糧食財產都在渭水之南,那裏纔是必爭之地。”於是就率軍渡過渭水來到南岸,背靠着渭水築起了營寨。

“背水一戰”的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的是韓信攻打趙國的故事。司馬懿在這裏也學起了韓信的做法。

司馬懿安營紮寨之後對諸位將領說道:“諸葛亮要是個勇敢的人,一定會從武功縣靠山的一面向東進軍。要是沒有這樣做,而是向西走五丈原,則我們的軍隊就安全沒事了!”

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是屬於黃土臺原的一部分。正是由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此地對持而聞名。

諸葛亮果然向西到了五丈原,計劃從這裏渡過渭水。司馬懿就派遣了將軍周當屯駐到陽遂,以此引誘諸葛亮。

陽遂的故址在今天北原縣東,即今陝西省蔡家坡鎮之渭水北,其實就是五丈原渭水北岸。

個人感覺,司馬懿之所以會認爲諸葛亮西入五丈原就會平安無事,主要是因爲敵動我動的應對問題。假如諸葛亮向東進兵到武功,司馬懿就必須跟着向東阻截。否則勢必失去主動權。可要是諸葛亮如果往西到五丈原,司馬懿就可以派遣小股兵力進行牽制,或者是引誘諸葛亮過河以攻其後。

原文【35】: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

可是,諸葛亮到五丈原後,數日都沒有軍事動靜。司馬懿說:“諸葛亮這是要爭奪五丈原而不是想要渡河,從這裏可以知道。”

司馬懿的這個判斷非常的準確,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這次北伐是因爲“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爲久駐之基”。也就是諸葛亮要佔一塊地盤開荒種地,以爲長久之計。

於是,司馬懿就派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到陽遂去屯駐準備開戰,兩軍最終在積石相會。

積石可能是一個縣城的名字,但也可能只是特指的一個石頭比較堆積的地方。

司馬懿和諸葛亮就在靠近五丈原的地方進行大戰,諸葛亮沒有辦法前進,於是就退還到五丈原。

原文【36】: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

當時,正好有一顆長星墜入到諸葛亮的大營之中。

所謂長星,大概就是彗星。

司馬懿以此認爲諸葛亮此戰必敗,於是就決定出奇制勝,派遣兵馬牽制攻打諸葛亮的後部。結果斬殺了諸葛亮五百餘首級,俘獲了一千多人,並且還收降了六百多人。

原文【37】: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爲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

當時魏國朝廷根據對諸葛亮歷次北伐的分析判斷,認爲諸葛亮的軍隊是“僑軍遠寇”,意思就是勞師遠征,對諸葛亮來說最有利的就是速戰速決,所以他總是希望急戰。於是魏國朝廷就命令司馬懿要持重穩定,不要急於求勝,要等待諸葛亮軍隊出現變故的時機。所以諸葛亮數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都不肯出戰。諸葛亮甚至讓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頭巾和飾物,以此來諷刺司馬懿閉門自守如女人一般。司馬懿大怒,就向漢明帝曹叡上表請求出戰。可是皇帝不同意,還派遣了剛直的骨幹大臣衛尉辛毗拿着代表皇帝的符節擔任司馬懿的軍師,以阻止司馬懿的行爲。

“骨鯁”的意思就是剛直正直,或者物體的主要部分,即骨幹。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後來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就打算率領兵馬出營迎戰。結果辛毗就拿着皇帝賜給他的符節站在軍營大門之下(不讓司馬懿出戰),這才制止了司馬懿。

原文【38】: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衆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當蜀國將領姜維聽說魏國派遣辛毗來到司馬懿軍營中的時候,就對諸葛亮說道:“辛毗手持着曹叡的符節而來,看來司馬懿這個老賊是不會出戰了!”諸葛亮說道:“他本來就沒有出戰的心思,之所以向朝廷請戰,不過是向屬下展示自己的勇猛,並不是因爲懼怕而不敢出戰。將領在前線,君命是可以不接受的。他要是真想和我軍開戰,根本用不着傳書千里的去請戰。”

原文【39】: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寫信向司馬懿詢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在回信中說道:“諸葛亮志向遠大但是不能夠見機行事,雖然足智多謀但是缺少決斷力,喜歡領兵打仗卻又沒有實權。雖然他提兵十萬,卻已經掉入到我的圈套計劃之中,攻破他是必定無疑的事情。”

司馬懿又與諸葛亮對持了一百多天,適逢諸葛亮生病去世,蜀漢的將領們燒燬營寨悄悄的逃走,百姓們都奔走相告傳說這件事,司馬懿於是出兵追擊。

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見司馬懿領兵前來,馬上鳴鼓並調轉旗幟,作出迎戰司馬懿的態勢。司馬懿當即認爲窮寇不宜追,而沒有繼續進兵,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原文【40】: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衆。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爲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一天以後,司馬懿來到蜀國撤走後的營寨,觀察他們遺留下來的東西。得到了許多圖書和糧谷。司馬懿這才肯定諸葛亮已經去世,並感慨說道:“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

但是辛毗卻依然認爲諸葛亮未必去世。司馬懿解釋說道:“一個軍事家在戰場上最看重的就是軍事文書和機密記錄、兵馬、糧草,現在這些東西蜀國都丟棄了。豈能有丟棄自己的五臟六腑後還能夠活着的人嗎?我們現在應該馬上追趕!”

原文【41】: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爲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關中地區有很多蒺藜,於是司馬懿就讓兩千軍士都穿上軟底平跟的木屐前進,這樣蒺藜就都紮在木屐上了。然後就讓馬步軍同時一起進軍。

蒺藜(讀作jí lí),是一種生長於沙地、荒地、山坡等貧瘠土地上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青鮮時可做飼料,果實可入藥用。但是其果實周身多刺,非常容易扎到人及其牲畜。

司馬懿一直追到“赤岸”,才知道諸葛亮真的已經死了。抓住當地百姓進行審問,聽到了百姓中流行的一句諺語“死去的諸葛亮嚇跑了活着的司馬仲達!”

司馬懿聽了這句話後大笑說道:“我善於預測活人,不太善於預測死人!”

赤岸”字面理解就是紅色的岸邊。

原文【42】: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並其衆。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之前,有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的營寨裏來,司馬懿就向使者詢問說道:“諸葛公每天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能喫多少米飯呢?”使者回答說道:“每天三四升米吧!”司馬懿又問政事如何,使者回答道:“凡處罰(杖責)二十以上的,諸葛丞相都要親自過問。”

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大家說道:“像諸葛亮這樣怎麼能夠長久呢?”後諸葛亮病死,竟然真如司馬懿所說。

後來,聽說蜀漢在撤軍的路上,諸葛亮的部將楊儀和魏延爭奪權力,楊儀斬殺了魏延,兼併了魏延的部隊。司馬懿想要趁機攻打蜀漢,可是魏明帝曹叡卻下詔不允許這個計劃。

今天的《晉書》就讀到這裏,下一期再見!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5月16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