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這首《金陵圖》是唐末詩人韋莊在觀看了六副六朝史事,心有所感之下的傷慨之作。

由此可見,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繪畫已經成爲一種弔古傷今、承載文化的有效方式。在古人的丹青妙筆之下,山河林木、人文建築、花鳥魚蟲等等,俱是下筆描繪的對象。他們在抒發自己所見所聞情感的同時,也無不有將其永傳於世的想法。

也正是因此,我們才能見識到古人留下來的一幅幅畫卷,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風采。譬如說,張擇端留下來的《清明上河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郎世寧的《百駿圖》等等,這些千古名畫俱是各個時代具有特色的藝術代表之作,也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不過,說到那些繪畫名家,其中的郎世寧卻是有些特殊。因爲他專門給乾隆皇帝服務,不但是清代宮廷御用畫師,而且還是意大利籍的畫師。

既如此的話,那問題來了,一個意大利籍的畫師是如何受到乾隆的“恩寵”而成爲宮廷御用“畫師”的呢?

要了解這一點,那就不得不說一下郎世寧這個人的經歷了。

一、郎世寧

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內,是一名意大利的傳教士。由於當時歐洲對富有神祕色彩的中國極爲嚮往,於是教會派傳教士去中國時,他就報名了。1715年,已經27歲的他,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於來到了中國,並且爲了方便生活他將自己的名字改了,換成了一個具有中國文化風格的名字——郎世寧。

也就是在這一年,郎世寧來到紫禁城見到了康熙皇帝。郎世寧最初目的是爲了傳教,但他傳教的教義跟中國古人的傳統思想相差太大,以至於不受康熙皇帝的待見。最後,郎世寧還是憑藉自己的繪畫能力才留了下來,成爲了一名宮廷畫師。

康熙駕崩之後,雍正登基爲帝,郎世寧在宮廷過了八年的日子終於迎來了轉機。原因跟雍正喜歡名畫有一定的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爲在這八年的時間裏,郎世寧的思想出現了變化,他懂得了如何揣摩帝王心思。

於是,在雍正元年,郎世寧用中國傳統技法結合西方的透視畫法,給雍正皇帝獻上了一副《聚瑞圖》,畫的內容是一些荷花和麥穗插在瓶子裏,郎世寧還作了註釋,意爲“歲歲和平”,以此爲獻禮慶賀新皇登基。

從此以後,雍正皇帝對郎世寧大爲改觀,開始對他重視起來。此後多年,郎世寧一直鑽研中國傳統技法,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留下了許多畫作,也給雍正帶來了很多驚喜。在雍正五十大壽那年,郎世寧精心繪製了一副長達八米的《百駿圖》。這副《百駿圖》後來被評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1736年,乾隆登基爲帝,此時,郎世寧這個宮廷畫師已經“工作”了二十年了。因此,乾隆和郎世寧這個意大利籍的畫師可以說是很有淵源的。乾隆心想自己爸爸和爺爺都挺重視郎世寧,那自己也不能太過怠慢了。

由此可見,郎世寧並非是跟乾隆相結識而成爲的宮廷畫師,而是在康熙還在位的時候,就已經是宮廷畫師了。

郎世寧曾經爲康熙和雍正都畫過不少肖像,照例,也要爲乾隆畫肖像。不過,皇帝肖像一般畫的都是正面像,在郎世寧爲乾隆服務多年後,卻偷偷畫了一幅“側身”像,讓人極爲好奇。

那麼,偷偷畫下來的乾隆“側身”像有什麼不一樣之處嗎?

事實上,跟以往端正威嚴的畫作不同,跟影視劇中所看到的樣子也不同,這副偷偷畫下來的“側身”像,顯得特別平凡,像是一個富家百姓一樣。

二、乾隆皇帝的側身像

一般而言,皇帝的單人肖像畫作都是正面像,但是郎世寧在1756年左右,確實畫了一幅乾隆的側身像,畫作名字爲《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現今保存於銀川當代美術館,是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因此畫是郎世寧採用西方油畫的技法畫成,再加上這幅畫是私底下所畫的緣故,所以這幅肖像中所展現出來的中年乾隆半身像,應該是沒有經過修飾,最接近乾隆本人真實容顏的一幅畫。

從此畫來看,四十歲左右的乾隆穿着一身便裝,蓄有八字鬍長髯,目光直視前方稍顯銳利,跟想象中那種散發着威嚴的皇帝樣子相差很大。細細看來,若是不說此人是乾隆皇帝的話,那麼人們多半會把他當成一個富裕之家的中年百姓。

像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乾隆皇帝,不僅相貌堂堂,衣着也是華貴無雙,整個人更是光彩奪目。再看此畫中的乾隆真顏,頓時便覺得好像是兩個人。這裏所說的差別很大,其實並非是乾隆真實樣貌差別很大,而是兩者的氣質和穿着相差很大。

乾隆皇帝的真容到底如何,我們無從考證,姑且就把這幅畫中的乾隆模樣當成他的真實模樣。不過,郎世寧這個意大利籍的宮廷畫師,爲什麼要偷偷私下將乾隆的單人側身像畫出來呢?

說到這一點,其實郎世寧和乾隆之間還有一段關於“側身”像的故事。

三、乾隆的“半隻耳”

話說在乾隆登記之後,郎世寧第一次爲乾隆畫肖像的時候,他爲了能夠給乾隆畫出滿意的肖像,足足準備了一個月的時間。經過精心打磨之後,郎世寧將畫好的乾隆畫像興沖沖的交給了管事的太監。

郎世寧覺得以自己的繪畫水平,交上去的乾隆畫像應該一點問題都沒有,只等着領賞就行了。沒想到幾天之後管事太監告訴郎世寧,說這幅畫像不能讓乾隆皇帝看,必須要改一改纔行。對此,郎世寧很生氣。畢竟,他有數十年的繪畫經驗,也給前代皇帝畫過肖像,自己的畫作無論從技法還是色彩方面都無可挑剔,於是對管事的太監說沒必要修改了。

見郎世寧堅持如此,管事的太監便將郎世寧畫的乾隆畫像交了上去。乾隆皇帝看過郎世寧的畫作之後非常滿意,然而沒過多久,乾隆皇帝就發現郎世寧給自己的畫像中,只畫了一隻耳朵。心裏琢磨着郎世寧是不是有諷刺自己偏聽偏信的意思。一怒之下,乾隆皇帝將郎世寧叫來打了三十大板。

隨後,可能是心裏過意不去,覺得自己對郎世寧有什麼誤會,乾隆皇帝便派人給郎世寧送去了治傷的藥物,並且送了一本《資治通鑑》給他。郎世寧拿到《資治通鑑》之後不明白乾隆皇帝的意思,不過在打開《資治通鑑》時看到其中折了一頁之後,郎世寧琢磨了半天才明白乾隆皇帝是什麼意思。

原來,乾隆皇帝送來的《資治通鑑》所折的那一頁,記載着唐太宗和魏徵的問答。唐太宗問魏徵何爲明,何爲暗。魏徵回答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郎世寧在皇宮已經生活了半輩子,自然已經懂得皇帝是什麼心思,明白自己因爲只給乾隆皇帝畫了一隻耳朵,才導致被罰的。

此後,郎世寧再給乾隆畫肖像的時候,就再也不畫什麼側身像了,畫的都是端端正正的正面像。這樣一來,才讓乾隆皇帝大爲高興。

從這一則故事似乎可以瞭解,爲什麼郎世寧會私底下偷偷畫乾隆側身像的緣故了。或許,郎世寧只是遺憾沒有給皇帝畫一幅側身像的緣故,才導致他想自個留下一副皇帝側身像,如此纔有了《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流傳下來。

結語:

古代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更沒有現在這樣的照相技術。因此,那些帝王或者名人想要留下自己的肖像,則必須通過畫師的筆墨將自己畫下來,以便於名傳後世。然而,用中國古代傳統技法給人物畫肖像的話,就顯得有點單薄了。

而郎世寧便是在這種背景下,以中國傳統技法結合了西方作畫的寫實技巧,將人物肖像水平提高了許多。也正是如此,才能讓後人對乾隆、康熙的真實容貌有所瞭解。

參考資料:《金陵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