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歷了蘇德戰爭之後,德國元氣大傷,其實力也是大不如前,原本德國有高層表示應該等攻下英國之後再向蘇聯發起進攻,不過這個提議被內部否決了,沒能實施。不僅面對英國的虎視眈眈,美國和蘇聯都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不斷成長,他們是不會放任德國佔領如此巨大的一片領土卻視而不見的。

1940年,由希特勒領導的德國納粹黨橫掃歐洲大陸,英國作爲歐洲地區唯一的倖存國,也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在經歷了蘇德戰爭之後,德國元氣大傷,其實力也是大不如前,原本德國有高層表示應該等攻下英國之後再向蘇聯發起進攻,不過這個提議被內部否決了,沒能實施。
這是因爲在德國進攻波蘭之時,其海軍部隊就已經開始籌備“海獅計劃”,因此待到法國投降之後德國納粹黨自然是希望一鼓作氣直接將英國收入囊中。此時德國納粹黨的實力已經處於一個巔峯狀態,那時美國沒有參戰而且還從法國掠奪到了一筆數額可觀的軍事物資,因此德國並滅有什麼阻力。
可是想要跨越英吉利海峽去攻打英國,難度係數實在過高,最快速直接的方式便是用德國強大的海軍以及空軍共同掌控海空全、攻打英國本土。但是德國海軍在實力上同英國海軍的差距較大,再加上之前進攻波蘭的時候大損的士氣尚未恢復,因此德國難以於短時間內同英國海軍相抗衡。
而英國因爲絕佳的地理條件,有英吉利海峽作爲保護屏障,使得德國最強的陸軍部隊在這場戰爭中也全無用武之地。於是德國方面便採取空戰的形式對英國進行攻打,可是不僅收效甚微,還給德國帶去了大量的損失,在這時德國便調轉進攻的方向轉身攻打蘇聯。
爲何希特勒會最初這樣的決定呢?主要是因爲英國難以攻下的同時,希特勒也忌憚美國以及蘇聯兩方的勢力,要以自身的安危爲主。希特勒曾表示德國必須於下半年內將歐洲大陸全部攻下,因爲1942年美國勢必會參與到戰爭中。
最爲重要的是,德國此時能源嚴重告急,而英國並不是油田儲備國,即使將其攻下也無法滿足德國於能源上的需求。再加上美國向英國伸出了援手不斷的向英國輸送物資,怕一怒之下加入美國加入戰爭,因此德國也不敢劫持美國輸送物資的船隻。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轉身攻打擁有大片油田的蘇聯。
在希特勒的認知中,蘇聯就是一個極爲落後的國家,國家官員都十分的愚蠢無知,而且軍隊素質低下,無法同英國軍隊相提並論,因此希特當時對攻下蘇聯十分的有信心,認爲兩個月就能夠成功佔領蘇聯。在這樣的想法下,德國軍沒有準備任何的過冬用具以及服裝,更沒有想過寒冷的天氣會對武器造成怎樣的影響。
不僅是希特勒,就連其餘國家也都認爲德國軍能碾壓蘇聯,可是他們都低估了蘇聯的實力。到戰爭後期,隨着消耗的不斷增加,使得德國已經無法再抽出足夠的軍隊去對抗英國。
在這樣困難的雙面作戰的局勢下,如若不能儘快的將蘇聯攻下、獲取石油資源,那麼德國的軍隊實力就無法擴充,其勝率將會更小。
就算此時德國收手、不再攻打英國,英國也絕對不會輕易放過德國。不僅面對英國的虎視眈眈,美國和蘇聯都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不斷成長,他們是不會放任德國佔領如此巨大的一片領土卻視而不見的。不過希特勒最初的目標便不僅僅是這些領土,從最初希特勒發動戰爭的目標便是佔領全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