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也許詞人正熱切地期待着與“野人”的再次重聚,無拘無束地說些閒話,忘記塵世的各種煩惱,拋去那些不斷延伸的愁思,做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張掄突出丹楓、黃花,而以碧雲、幽巖作爲陪襯,淡採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濃烈之色,重筆濡染的襯底上點出鮮明之色。

生活中我們經常覺得心裏有很多話想說,可是話到嘴邊,卻又欲言又止。原來都是沒有遇到知心人,正像古人所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宋代就有一位詩人,平時缺乏一個能說知心話的人,偶然遇到一位無話不說的知己,下次就懷念不已。

踏莎行 宋代:張掄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

張掄,字才甫,自號蓮社居士,生卒年均不詳。他非常喜歡填詞,每應召進獻一首詞,皇宮中即付之絲竹。乾道三年,高宗蒞聚景園,張掄進獻柳梢青詞;淳熙六年三月,高宗再蒞聚景園,他又進獻壺中天慢詞,都得到很多賞賜。

詞人久在書房枯坐,一時也沒有寫詩的靈感,聽見窗外鳥兒嘰嘰喳喳,不由得想出去溜達溜達。於是放下詩稿,帶着書童,一起逛山。

山林中剛剛進入秋季,正是清爽秀麗。才走到山腳,一陣清風拂過,就覺得涼氣襲人。林間溪水潺潺,頭頂白雲悠悠,山路蜿蜒曲折,密林深處,更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詞人在山中徘徊,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遠近高低的萬般美景爭豔鬥奇,彷彿一幅立體的秋景圖。楓葉紅透,層林盡染,連綿到雲彩邊上。再往前走,卻又換了一種色調,在山岩深幽之處,無數的菊花,點點灑灑,如散金碎黃,鑲嵌在萬綠叢中,顯得分外明麗。更有巖壑含翠、金英秀髮的清幽景色,令人流連忘返。

詞人簡直陶醉了,彷彿山林裏的草木也有情義,秋天時就顯出瀟灑的姿容,情深意遠,極盡賞愛之意。正所謂以畫入詩,詩中有畫,山中秋景勝絕,無處不美,目不暇接,詞人用常見而又典型的景物,信筆揮灑,很輕鬆地就描繪出秋色之濃。

張掄突出丹楓、黃花,而以碧雲、幽巖作爲陪襯,淡採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濃烈之色,重筆濡染的襯底上點出鮮明之色。淡中見濃,濃中有淡,構成一幅色彩斑斕、意境深遠的秋山畫卷,充分顯示了詞人摹寫景物的才能。

不知不覺,夕陽西下,夜幕降臨。詞人卻玩性正濃,依然興致勃勃。小書童一路跟隨,早已疲憊不堪,不僅腿腳乏力,肚子也餓得咕咕叫,哪有閒心賞景,只是不敢多言。

山林裏天氣晴朗,夜空如洗,月圓如輪,高掛林梢,正是賞月的大好時刻。詞人忽然想起,平時他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彼此吟詩作對,情投意合,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真是閒適愜意、怡然自得。

想到這,詞人忽然就有了靈感,趕緊催促着小書童下山。書童搞不清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可以回家喫飯,聽說還有美食好酒,立刻從樹根上一咕嚕爬起,樹旁的野菊花也被他帶落了好幾片,在書童的衣襟上留下一抹淡香。

這首詞音韻和諧,辭意兼美,語言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淡泊的心境與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詞人此行不僅怡然自樂,還恍有所悟。“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也許詞人正熱切地期待着與“野人”的再次重聚,無拘無束地說些閒話,忘記塵世的各種煩惱,拋去那些不斷延伸的愁思,做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