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回前面那個住着別人房子的住戶,他說他爸爸心臟病住院,老人傢什麼也想不起來,言下之意是他們是弱者,求放過。住戶卻表示房子是爸爸買的,爸爸已經氣得心臟病住院,他們也是受害人,已經找不到賣房人,他們不是不講理的人。

01

去年,我買房的時候,問我的銷售,是不是我買的房子就算不住,也永遠是我的?

銷售很肯定的回答我,那當然,房子一輩子都是你的。

這大概是每個買房人的共識,但是最近在深圳發生了一件離譜的事情。

1992年,張女士在深圳花了32萬全款買了一套140多平米的房子,因爲太忙忘記了這回事,時隔28年突然想起來,房子已經升值到600萬。

業主張女士本以爲“房子是我買的,就算放到爛也是我的”,結果卻被現實狠狠打臉。

今年72歲的張女士委託親屬去查看,發現自己的房子裏住滿陌生人。

編劇都不敢這樣寫,卻實實在在的發生在現實中,鄰居說這戶人家是撬門進去住的。

住戶卻表示房子是爸爸買的,爸爸已經氣得心臟病住院,他們也是受害人,已經找不到賣房人,他們不是不講理的人。

很喜歡一個網友的評論,越是不講理的人,越喜歡標榜自己很講理。

我看出幾個疑點,1. 住戶說話含糊其辭,什麼都不記得了。2. 不能過戶的房子,誰會買?3. 以老人生病博同情,滿滿的道德綁架。

業主給出的解決方案是:1. 住戶儘快搬走,這些年的房租不追究。2. 等他把房本辦下來,就報警處理。

目前的局面是雙方各執一詞、說法不一,當然最終結果還是要看證據,也不排除一房兩賣的可能性。

02

在闡述觀點之前,我想先說一下我父母的真實經歷,因爲道德綁架,我父母以六萬元賣掉價值一百二十萬的房子。

我們家在1983年的時候,蓋了一座帶院子的兩層小洋樓。

在當時,只有萬元戶才蓋得起這麼漂亮的房子,我們家在當時也是被街坊們羨慕嫉妒的對象。

二十年後,我們買了一套新房子,那座小洋樓也舊了,媽媽免費送給姨媽住。

姨媽喫齋唸佛,認識了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命運悄然發生改變。

我父母知道早晚會拆遷,我媽借給姨媽暫住,姨媽誤以爲我媽求她看管房子,所以她好心介紹朋友買我們的房子。

她朋友出六萬元,我爸媽不同意,但也抵不過姨媽朋友的死纏爛打,姨媽也說就看在我的面子上便宜賣給她。

那個人一天打十幾通電話,軟硬兼施地要買我們的房子,我父母善良又膽小,只能妥協。

賣完房子以後的第二年,我們那條老街確定拆遷,以我們當時的面積最少可以補償120萬。

我爸氣出糖尿病,身體一落千丈,我媽也是追悔莫及,如果當初不是心軟,被不懷好意的人鑽了空子,又怎麼會損失慘重呢?

如今,我們以前的老街坊鄰居都成了百萬富翁,住着新房子,我父母還住在老舊小區的房子,下雨天漏水,天晴又熱。

2020年,我們老家的房價漲到了一百多萬,憑他們的退休金,再也買不起一套新房子,只能在悔恨中度過餘生。

我父母用親身經歷告誡我們,親兄弟明算賬,關於錢和房子等方面,一定不能輕易讓步,要面子最終損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03

說回前面那個住着別人房子的住戶,他說他爸爸心臟病住院,老人傢什麼也想不起來,言下之意是他們是弱者,求放過。

講真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欠誰的,每個人都要守規則。你爸爸病了,和這套房子之間,有什麼關聯?

因爲你爸爸病了,所以業主就該讓你們繼續住?房子到底該怎麼辦,還是等雙方商量看有什麼解決方案吧。

想起前幾天的新聞,一個北京老太太打車,明明要24元錢,她只給10塊錢。司機無奈報警,老太太說自己有殘疾證,她不怕。

老太太的邏輯是,她是弱者,無論走到哪裏,大家都要讓着她,不能欺負她。

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場景,等着讓座的老人,隨意插隊的孕婦,追着行人要錢的流浪漢,他們是弱者,我們要關心他們,但不代表我們要無底線地讓着他們。

當然,生活中還有很多正能量,逆行的白衣戰士、風雨無阻的外賣小哥、在一線兢兢業業的無數勞動人民,都在提醒我們人間值得。

老祖宗常教我們,做人要善良,要同情弱者,卻沒有教我們,善良要有底線和原則,該狠心的時候一定要狠心。

如果說,善良是人性最美的光輝,那麼不把別人的善良當作軟弱,是每個人應有的覺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