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衆所周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着明確的“擁劉反曹”思想,所以此時他一定會抓住機會,讓劉備手下的將領“好好表現”,此時劉備帳下,只有關羽和張飛兩人,羅老先生沒有多餘的選擇。可是面對如此猖狂的華雄,張飛爲什麼比關羽更淡定呢。

  熟讀《三國演義》,大多數人都不會對華雄這個名字感到陌生。當初董卓受詔進京,開始禍亂朝綱,各路諸侯聚義,對其進行討伐。華雄就是被董卓派來迎敵的人。這個華雄非常勇猛,初一交戰,他便斬殺了鮑忠、祖茂兩員大將,並派人挑着孫堅的赤幘前來挑戰,可以說非常猖狂了。面對他的這種行爲,各路諸侯當然不能忍,於是再次派人出戰,然而結果並不理想——華雄再次秒殺了兩員大將。這個時候關羽主動請戰,並創下了“溫酒斬華雄”的神話。
  此事一直被認爲是,關羽在演義中的封神之戰。結合當時的情境,我們都會認爲,關羽武藝高強,又自視甚高,主動站出來迎戰華雄,是非常合理的。可是如果仔細閱讀,我們就會發現,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被忽略了,那就是張飛。張飛的武藝也非常高強,他能夠與呂布大戰五十餘合而不敗,關羽也說張飛在百萬軍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而且張飛的脾氣比關羽更火爆,劉備被督郵爲難之時,他直接將督郵綁在樹上鞭笞;劉備三顧茅廬,被諸葛亮怠慢時,他揚言要燒了諸葛亮的房子;長坂坡之戰,懷疑趙雲投曹時,他堅持要去把“叛徒”捉拿回來。可是面對如此猖狂的華雄,張飛爲什麼比關羽更淡定呢?
  張飛有萬夫不當之勇,他敢迎戰呂布,敢立下長坂橋上獨面曹操十數員大將,可見他不請戰,並非是因爲怕了華雄。那麼張飛到底爲什麼能夠沉得住氣,老老實實的立在劉備身後呢?小編認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張飛與關羽性格不同
  關羽一向自視甚高,而且喜歡爭強好勝,面對這等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他絕對不想放過,所以在諸侯無人可用的時候,他主動站了出來。在曹操又是爲他打圓場,又是命人爲他熱酒的時候,他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也有顯擺的意味。張飛的性格卻與他不同,雖然張飛的脾氣更暴躁,但是張飛很少因爲爭強好勝而戰,他每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氣,都是因爲心中的堅持被觸犯,例如忠、義。所以華雄的猖狂,是不會讓張飛動怒的,雖然此時派張飛前去迎戰,他也不會拒絕,但是他絕對不會像關羽一樣強出風頭。
  二、張飛了解關羽
  劉關張三人以兄弟相稱,張飛對關羽非常瞭解,也非常熟悉,所以他清楚的知道,自己這位二哥好出頭,而且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張飛早就料到了,關羽一定會請戰,而且他知道,如果自己搶了這個功勞,一定會讓關羽不爽。所以在關羽出聲之前,張飛選擇了沉默。這倒不是說張飛怕關羽,而是他不想因爲這種事情,破壞兄弟情義。
  三、作者塑造人物的需要
  衆所周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着明確的“擁劉反曹”思想,所以此時他一定會抓住機會,讓劉備手下的將領“好好表現”,此時劉備帳下,只有關羽和張飛兩人,羅老先生沒有多餘的選擇。我們試着把張飛代入進去。首先,張飛肯定不會對袁紹等人恭恭敬敬,那麼當袁術說讓人把他趕出去時,以他的暴脾氣,會做出什麼反應呢?小編認爲,張飛絕對不會等到曹操打圓場,他要麼直接拉着劉備、關羽離開,要麼直接跟袁術槓上。這種情況下,華雄絕對是打不成了。所以,爲了讓故事合理的進行,作者只能安排關羽斬華雄,而非張飛。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