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22日,德國侵蘇,巴巴羅薩計劃正式開啓。

戰爭初期,德軍進展順利,一路高歌猛進,只用一個多月時間就打敗了百萬蘇軍,插入蘇聯腹地。

蘇聯雖然土地遼闊,但前往莫斯科的征程,德軍已經走完了三分之二。

對當時的德軍來說,巴巴羅薩的最終勝利似乎已經唾手可得,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了。

可就在這時,在希特勒的堅持之下,德軍停下了向莫斯科開進的腳步,轉而向南部的烏克蘭地區發起了攻擊。

德國雖然漂亮地取得了基輔會戰的勝利,卻耽誤掉了太多的時間。


直到1941年9月6日,德國纔開啓了旨在攻佔蘇聯首都的颱風行動,劍指莫斯科。結局像世人所熟知的那樣,德軍雖然已經推進到了莫斯科郊外,最終還是被漫長的補給線和提前到來的寒冬打垮,莫斯科戰役徹底失敗。

長久以來,人們往往將德軍在1941年底的失敗的罪魁禍首指向基輔會戰,認爲基輔會戰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是最大的敗筆。如果侵蘇德軍沒有在基輔浪費時間,而是抓住時間優勢向莫斯科發起進攻,那麼戰爭的結果將會完全不同。

那麼,如果德國沒有選擇進攻基輔,而是一鼓作氣向莫斯科發起進攻,勝利的天平真的就會倒向德軍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消滅蘇軍主力,纔是德軍取勝關鍵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即在軍事作戰中有兩個大的目標,一是佔領戰略節點,二是摧毀敵方主力部隊。通常情況下這兩個目標是重合的,因爲敵軍的主力部隊往往也是佈置在那些戰略要地。但一旦出現分歧,應該優先選擇摧毀敵方軍隊。

爲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爲即使失去戰略節點,只要軍隊還在,就還有取勝的希望。就像日本侵華時,雖然攻佔了中國首都南京,卻沒有將中國抵抗力量盡數消滅掉,因此中方仍舊可以遷都重慶,繼續抵抗。

在1812年,拿破崙一度攻佔了莫斯科,佔領了俄國一半領土,就是因爲沒有將俄國的主力軍隊全部消滅掉,最終也沒能征服掉這片土地。

一百多年後的德國也是一樣,即使他們趁着夏天一舉攻佔莫斯科,蘇聯人就會像法國人一樣舉手投降嗎?

當然不會,斯大林勢必會撤退到更東的地方積蓄力量,伺機反攻。


所以德國侵略蘇聯勝利的關鍵不在於是否能夠攻陷莫斯科,而在於能否將蘇聯的主力部隊一舉消滅掉。

蘇聯的主力部隊部署在哪裏呢

蘇聯很早就在烏克蘭地區集結了重兵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方面對於戰爭就有着充分的預期。《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過是斯大林用來爭取備戰時間的緩兵之計。

早在1938年,蘇軍就擬定了第一個對德作戰的防禦計劃。在之後的幾年裏,這個防禦計劃一改再改,直到1941年,蘇聯在戰前制定了最後一個作戰計劃——“五月計劃”。

五月計劃計劃要求在西部部署196個師,其中西北方面軍29個師,西方面軍45個師,西南方面軍122個師。雖然該計劃的部署最終並未完成,並且由於動員工作不充分,蘇軍大部分部隊都不滿員,但這充分表明了蘇軍的戰略意圖:蘇軍將在烏克蘭方向摧毀德軍的入侵,並隨之就地發動大規模反攻。

至蘇德戰爭爆發,蘇軍的規模達到了303個師,其中在西部地區共有170多個師,總兵力達到了290萬人。

在烏克蘭方向,包括基輔特別軍區和敖德薩軍區在內,蘇軍總共部署了45個步兵師、20個坦克師、10個摩托化師和6個騎兵師的龐大部隊,約佔蘇軍在西部各軍區部署兵力的一半。僅僅西南方面軍的總兵力就達到了120萬人。

蘇聯對基輔地區的重視顯而易見,他們也因此在那裏佈下了重兵。


在德軍暴露出進攻莫斯科的意圖後,蘇聯緊急加強了部署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

蘇軍不斷加強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至9月初,蘇軍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已經十分可觀

1941年7月,德軍已經在莫斯科方向上推進了750英里,幾乎走完了通往莫斯科道路的三分之二。這對莫斯科構成了致命的威脅,莫斯科方向成爲了蘇軍預備隊增援的主要方向。

在9月初,也就是德軍開始實施基輔會戰的時候,蘇軍在莫斯科方向上的總兵力超過120個師。

雖然由於之前戰役的慘敗,很多師的建制已經殘缺不全,但總兵力也已達到百萬。

因此,在基輔會戰前,擺在德軍面前的是一個兩難選擇:即進攻基輔地域的重兵集團還是莫斯科地域的重兵集團。

經過激烈的討論,德軍最終決定進攻基輔。

在當時的戰略態勢之下,比起繼續向莫斯科進攻,德軍選擇進攻基輔更加合理,這是因爲:

首先,現實條件不允許德軍繼續向莫斯科發起進攻

斯摩棱斯克戰役後,第2裝甲集羣和第3裝甲集羣的戰鬥力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急需進行修整補充。

除了裝甲部隊的戰鬥力下降之外,中央集團軍羣在莫斯科當面的兵力強度也並不樂觀。在佔領斯摩棱斯克之後,中央集團軍羣的傷亡已經達到了10萬人。雪上加霜的是,蘇軍對斯摩棱斯克、葉利尼亞等地的不斷反擊造成了中央集團軍羣持續的傷亡。

因此,中央集團軍羣裝甲師的突擊力和步兵師的兵力在8月下旬是否有能力向莫斯科進攻是值得懷疑的。


正如戰後德國軍事歷史研究所的結論:“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結束之後,德軍俘虜了32.4萬蘇軍,斯摩棱斯克戰役結束後,這一數字幾乎翻了一番。但是,蘇軍的抵抗越來越強烈,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損蘇軍失去了戰鬥力,莫斯科的大門仍然沒有打開。”

同時,德軍在莫斯科方向後勤補給情況十分嚴峻。蘇聯的公路狀況十分差勁,基本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在晴天滿是揚塵,到了雨季又變成泥濘的沼澤,這極大影響了運輸效率。

爲了彌補卡車運輸的缺陷,德軍不得不徵集了大量的騾馬進行運輸。因此有人說侵蘇德軍就像是一杆鑲有鋼鐵槍頭的木質長矛,這支裝配了數千輛坦克的機械化部隊屁股後面居然還牽着幾十萬匹騾馬。


實際情況中,靠騾馬運輸顯然是無法滿足大兵團作戰需要的。因此,第2、3裝甲集羣經常因爲燃料不足而停止前進,當斯摩棱斯克戰役接近尾聲時,中央集團軍羣的後勤補給狀況已經顯現出危機,至7月底,各師的彈藥儲備已經下降到正常水平的50%,德軍很多部隊甚至會通過常規補給以外的方式在戰區內搜尋缺乏的作戰物資。

因此,德軍的後勤系統是否能有效維持德軍對莫斯科的攻勢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盤踞在基輔地域的蘇軍對中央集團軍羣側翼造成極大威脅

斯摩棱斯克戰役之後,在戰略態勢上最能影響到德軍下一步行動的恐怕就是中央集團軍羣右翼的巨大壓力。

如果德軍在8月份選擇繼續向莫斯科進攻,德軍中央集團軍羣的南翼會進一步拉長。屆時,德軍第二集團軍將要獨立保護這個冗長的側翼,由於普里皮亞季沼澤的阻隔,南方集團軍羣也無法對第二集團軍提供有效的掩護和支援。一旦第二集團軍的防線被突破,必然會危及德軍對莫斯科的攻勢。

因此德軍要繼續對莫斯科發起攻勢,必須先解決掉西南方的後顧之憂。

還要注意到,攻佔莫斯科不會是戰爭的終點


在實際戰局中,佔領莫斯科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這點毋庸置疑。但如果認爲可以畢其功於一役,通過攻佔莫斯科徹底摧毀蘇聯,那是不現實的。

德軍佔領莫斯科並不意味着戰爭的結束,蘇聯的抵抗還會繼續,戰爭會演變成長期消耗戰幾乎是定局。

1941 年的蘇德戰局可以說是戰略的死局,只要蘇軍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就一定會繼續抵抗下去。戰爭會演變成長期消耗戰幾乎是定局。

考慮到蘇聯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蘇軍要在德軍打擊範圍之外組建一支巨大的部隊似乎並不困難。

實際上,德軍在1941年已經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戰果,截止到1941年底,蘇軍已經損失了500多萬軍隊、2萬多輛坦克。蘇軍的這一損失相當於1941年6月22日的那支紅軍被徹底從地球上抹殺,這一損失換作地球上其他任何國家,都已經陷入徹底的崩潰。但是蘇軍卻頑強地堅持了過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幾乎看不到戰爭能夠迅速結束的希望,這種“令人絕望”的戰略形勢顯然不是德軍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就能扭轉的。


總之,即使是我們如今以上帝視角來審視蘇德戰爭,德國選擇發起基輔會戰在戰略上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德國人挑起的本來就是一場勝算極低的戰爭,要基輔會戰來爲德軍在1941年底的失敗來背鍋,顯然沒有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