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说起长平之战,除了是白起的大放异彩以外,秦国的王牌部队——“锐士”也在这一战扬名立万。可以说,假如没有这支王牌部队,给白起100个胆,也不敢围攻赵括。

战国时期,各国皆有精锐,以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最为著名。在这些部队中,以“锐士”战斗力最为强悍,在《荀子》中就有一句话“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事实证明,秦国的“锐士”,战斗力确实强悍,堪称战国第一。这支王牌部队,在长平之战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假如没有这支王牌部队,给白起100个胆,也不敢围攻赵括!

中国的古人比较讲究仁义和儒雅,尤其是春秋之时,个个都是礼仪之邦。这样的国度,一般是很少有职业军队的。农耕民族一般都是“闲时为农,战时为兵”,他们既要在农忙时屯田,又要在有战事时保家卫国。这样的业余,也就注定了他们战斗力的低下。不过,战国时期,七大国都意识到了职业军人的重要性,于是都开始培养自己的精锐。

秦国的商鞅变法其实并不孤独,同一时代山东六国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军事政治改革。比如吴起在魏国的军事改革,培养出了名震天下的“武卒”部队。单论战斗力,七国军队都不算弱者。韩国装备精良、楚国步卒剽悍、齐国的“技击”也是精锐部队,还有战国后期崛起的赵国,骑兵实力不容小觑。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已经颇具实力,六国中唯有赵国战斗力可与秦国比肩。在与秦国的阏与之战中,赵国赵奢和秦国军队硬碰硬打赢了秦国。
正是如此,赵国一向底气十足,并不怎么畏惧秦国。不过,秦昭襄王时期,出现了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将领——白起。他的出现,使得秦国彻底崛起,山东六国无一不对白起闻风丧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堪称秦赵之间战略决战的长平之战,就是由白起击败赵括,坑杀降卒40万而告终。

不过,说起长平之战,除了是白起的大放异彩以外,秦国的王牌部队——“锐士”也在这一战扬名立万。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王牌部队,白起绝不敢围攻赵括。即便强行围住赵括,必然只会带来惨败而已。
在长平之战的初期,赵王以廉颇为将。在同秦国大将王龁的对战中,名将廉颇屡战屡败,于是坚守不出。秦赵之间对垒,秦国也毫无办法。秦王着急的同时,赵王也急不可耐。毕竟决战秦军,赵军还是有胜利的经验的。可是,战略相持,国力耗损,不论如何是耗不过秦国的。在这种情况下,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换下了廉颇,任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

与此同时,秦军也悄悄地更换了主将,祭出了秦军的杀手锏——战神白起。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被动防御的方针,转而大举进攻秦军。白起将计就计,故意示弱,连连退避。赵括中计后,尽率主力强攻秦军,指望一战而彻底击溃秦军。可惜的是,秦军在退到预先设计好的堡垒后,开始死战不退。与此同时,白起悄悄地派出了他的王牌 “锐士”部队断绝了赵军的后路。
《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称:“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这里的“奇兵”就是秦军的“锐士”。正是这支王牌部队的断后,赵括彻底被包围。

面对这一处境,赵军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前前后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突围,然而硬是被秦军给挡了下来。很难想象,面对四十万部队和赵军救援部队的多次强攻,区区2.5万人是如何顶住的。如果这支部队一旦崩溃,赵军突围成功,白起的包围也就成了笑话,白白牺牲精锐士兵。不过,正是由于对这支精锐部队战斗力的绝对信任,白起才敢这么做。这支部队,也不辱使命,成功地阻挡了赵军的垂死挣扎。
长平之战,要是没有这支王牌部队,给白起100个胆,也不会敢用同等兵力去包围40万大军!可惜了战斗力强悍的赵军,就这样被彻底埋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