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瓢,雲南銅匠純手工打造,導熱快,可令食物更加鮮嫩美味,同時也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重走茶馬古道。新華網發

保山銅鍋牛肉,以銅瓢爲鍋,凝結了雲南各民族人民的智慧,源於茶馬古道滇藏古老的馬幫馱夫,帶着野性與神祕,也是茶馬古道馬幫延續千年的美味。烹飪牛肉的銅瓢本是古時南方絲綢古道上馱夫爲方便野外生活而發明的器皿,沿用至今。

切好的牛肉片。新華網 徐華陵 攝

在漫長的傳承發展中,銅鍋牛肉輻射周邊,憑藉其不拘一格的豪放喫法、葷素搭配的獨特口味、不論春夏秋冬皆可食的產品屬性,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新鮮黃牛肉。新華網 徐華陵 攝

銅鍋牛肉選用新鮮黃牛肉,牛肉需提前煮熟。將牛肉切片放入銅鍋中,翻騰的湯底,大片的牛肉,迎面撲鼻的香氣,加進白菜、土豆,越煮越香。牛肉補氣、湯底暖胃,既是味蕾的狂歡,也是身體的保養。

劉淑敏家的銅鍋牛肉店,新華網 徐華陵 攝

在昆明市西山區新聞路圖書市場旁,來自河南的劉淑敏經營着一家保山銅鍋牛肉店,這家店已在昆明生存了16年。外地來昆經商雖然不易,但談起爲何做起銅鍋牛肉生意,劉淑敏總會嘴角忍不住上揚。“說來還挺有意思,16年前我丈夫在雲南玉溪當兵,一次在看望保山戰友時喫了一頓當地的銅鍋牛肉,後來便愛上了那個味道,成爲保山銅鍋牛肉的忠實追捧者。”劉淑敏笑着說,後來因爲一直惦記着銅鍋牛肉的味道,他的“喫貨”丈夫在退役後並未回到家鄉,而是在昆明做起了保山銅鍋牛肉的生意。

劉淑敏說,後來因爲丈夫工作的原因,銅鍋牛肉店的經營重任落在了她和兒子盛詩浩的肩上,“剛開始接手時壓力很大,也沒想到小小的店面會有那麼多事情要做,但一想到這個店是丈夫的心血,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劉淑敏說,爲了更好地經營牛肉店,有一次她讓盛詩浩看店,自己還特意去了保山當地銅鍋牛肉店“取經”。

之後,銅鍋牛肉店的經營狀況良好,劉淑敏便開始思考如何讓銅鍋牛肉店發展得更好。她決定擴大賣品,在主營銅鍋牛肉的基礎上賣起以牛肉帽子爲主的早點,這一設想在實踐中獲得成功,牛肉米線、牛肉麪條、牛肉滷麪……顧客很喜愛加入牛肉帽子的早點,每天早上銅鍋牛肉店前總能排起長隊。

牛肉帽子。新華網 徐華陵 攝

正當顧客們以爲劉淑敏還要繼續創新,爲銅鍋牛肉店增添新的內容時,她卻停止了更新。“我要保留銅鍋牛肉口味的純粹,創新不當可能會丟失銅鍋牛肉原始的風味,甚至毀了招牌。”就這樣,在她和盛詩浩的經營下,保山銅鍋牛肉店一直健康發展,口味多年來也始終如一。

同時,在這十多年裏,劉淑敏“主內”,經營着銅鍋牛肉店的生意,兒子盛詩浩“主外”,將銅鍋牛肉店面在昆明增至4家,“當初這口‘鍋’是我爸找來的,我媽抬起來的,那我就有責任把它背起來,舉得更高!”

盛詩浩和他的父親聊天。新華網 徐華陵 攝

夜晚打烊後,盛詩浩和他的父親通了電話,他訂了飛往河南的機票,此次行程他想要在河南爲保山銅鍋牛肉尋找一席之地,讓它在河南開花。“比起南方的飲食習慣,大口吃肉大碗喝湯在北方更受人喜愛,而保山銅鍋牛肉具備這些要素。” 盛詩浩說。

相關文章